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杰出的筑路大师——西南交大杜镇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09:37 西南交通大学网站

   他出身在书香门第,然而家乡落后的交通状况却让他立志成为铁路工程师,树立了中国铁路发展历史上的诸多丰碑。他修的多条铁路成为中国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大动脉,他的创举克服了铁路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弊端,成功地将铁路迅速修完,他带领工人战胜了铁路修建过程中的恶劣自然条件,出色完成了中国人民交给他的历史重任。他就是铁路专家杜镇远。

  一、他的人生辉煌始自儿时的心愿

  湖北省秭归县新滩镇是一个位于长江三险之一的西陵峡内的一个小镇。自古以来,西陵峡就以滩多水急、行船风险极大而闻名,因此位于其内的新滩镇没有一条通向外界的陆路也就显得不足为奇。在新滩镇,闭塞的环境为它保留它的的古朴创造了一个极佳的环境,然而在另一方面却也限制了它与外界的交流。

  1889年10月2日,杜镇远就出生在这个民风古朴的封闭小镇的下滩沱。杜镇远,字建勋,他的家庭算是一个书香门第,然而对于他来说,幼年印象最深的却是封闭的家乡给他带来的种种不方便,这些在他的心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每每独自一个人站在这个古朴却封闭的乡村的一个角落,杜镇远的心里有无限的感慨和儿童那独特的人生遐想与追求,这对杜镇远日后选择自己的专业、志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镇远的父亲杜定祥曾受川陕人士礼聘,出任四川省巴县官澜书院院长。杜镇远7岁时进入私塾学校接受启蒙教育,13岁时跟随父亲进四川读书。1907年6月,杜镇远考进了成都铁路学堂,开始了他人生辉煌历程的起航。1910年,也就是宣统二年7月,杜镇远进入唐山交通大学的前身——唐山路矿学堂,攻读土木工程。

  1914年6月,杜镇远毕业,就任陆军部宜渝滩险工程处主任工程师、测量队队长、“大川”号轮船副船长。这时的杜镇远已经拿到人人艳羡的优厚待遇,但是这有悖于他当初学习土木工程的初衷。儿时的抱负、童年的人生遥望让杜镇远在1916年毅然辞去让那些没有人生理想的大多数人终生都可以满足的公职,出任京奉铁路丰台工务段实习工程师,在这里,杜镇远在经过两年痛苦的人生抉择和对儿时心愿的执着追求后,终于实现了他献身中国铁路建设的远大志向。

  1919年,交通部总长叶恭绰遴选留学生,杜镇远因条件优秀被选中远赴美国信号公司学习信号专科,第二年,他就进入康乃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并获取学位后,杜镇远开始在美国德黑铁路公司做助理工程师。1924年,交通部派杜镇远考察欧美各国铁路号志工程及材料,杜镇远率领考察小组,由美国历经加拿大及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德国、前苏联等国。1926年杜镇远回国,任北宁铁路京榆号志总段工程师。1928年,任南京建设委员会土木专门委员。

  二、他把毕生精力献身于中华民族铁路事业

  “我国铁路的伟大建设者”、“继詹天佑之后的铁路巨擘”,这是人们对杜镇远的盛誉,在这些常人望尘莫及的荣誉中,饱含着一个将儿时理想与抱负化作人生奋斗方向的优秀中华儿女的报国情操。在中华民国期间,杜镇远就曾担任杭江、浙赣、滇湎和粤汉铁路局局长兼工程师,他在短短的数十年内就主持修建了3600公里长的铁路、600公里长的公路。同时,杜镇远还在主持修筑铁路时,对筑路方式、筹资途径上均有自己独到的创举,他的这种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的筑路思想,值得后来的铁路工程师们借鉴和学习。

  (二)主持修建杭江铁路

  杜镇远主持修建了第二条国人自建的铁路——杭江铁路。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修建杭江铁路,经费严重匮乏,而从事该铁路修建的工程专家们,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不辞艰苦,精打细算,分毫不松,终于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节约措施。杜镇远日后介绍说,修筑杭江铁路总的精神主要是在“固本简末”的基本前提下,因陋就简,力求节约,以实现适合于当时社会需求的运输能力。

  杜镇远的眼光是深远的,在开始修建杭江铁路时,他就考虑到新建铁路在运营初期,地方经济尚在开发阶段,铁路的运量不会很大,因此在总设计上应该对基础工程和上部建筑按不同的标准设计。

  杜镇远当时认为,除线路限制坡度及桥梁下部结构按当时铁路标准设计外,对上部建筑中将来可以逐步更新的钢轨、钢梁,则用轻型钢轨和小型机车的标准施工;对于站房附属设备等则因陋就简,尽可能利用沿线附近的庙宇或民房,以实用为原则,不追求形式。这样,既不妨碍日后线路的改造,又可用非常有限的财力,并争取较快的速度,使铁路早日通车运营,解决当时地方对运输的急需。在通车以后,再以运营收入的积累,根据运量增长以后所需的运输能力,逐步更换重型钢轨和加固桥梁以便通过大型机车,提高运能。这样,既加快了铁路建设进展,也节省了投资。

  根据当时筑路资料得知,杭江铁路建造费用每公里37000元,与国内同期其它铁路每公里120000元左右相比,仅为其三分之一而已。该铁路建筑的平均工期,两天就可以修建一公里,开创了我国铁路建筑工期的新记录。“低造价、短工期是杭江铁路的两大突破。”杜镇远曾经这样自豪地说。

  杜镇远他们修建杭江铁路的时候,采用了分段分期施工,这是它的另一特点。据杜镇远后来回忆说,基于这样的考虑是因为杭江铁路开工之初,省政府的拨款仅20万元。杜镇远说:“考虑到经费匮乏、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等情况,我们决定把杭江铁路划成两段分期修筑,建成一段,通车一段,以运营收入所得为下一段的建设基金,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减少财力负担。”后来的实践证明,杜镇远的设想并付诸实施的杭江铁路分段建设,逐段向前推进,既解决了工程材料供应补给的运输问题,又减轻了由于全线开工所造成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困难,尤其是修一段,通一段,对发展地方经济和工农业运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铁路投资早日发挥了作用。

  杭江铁路共分为两段进行施工,一段是西兴江边至兰溪段,长195公里,1930年3月在肖山举行开工典礼。此段又被分为二个总段、六个分段,同时动工兴建。然而因为经费不足,曾经一度被迫放慢工程进度。直到1931年5月,省政府与杭州四家银行签定了借款合同,工程进度才得以加快。1931年7月该段铁路通车至诸暨,1932年3月通车至兰溪,从开工到完成共计2年时间。

  另一段从金华至玉山,于1932年9月开始复测线路,将该段划为2个总段,8个分段,同时招标承办土石方工程。该段中的金华江桥,由于地处要冲,特为提前招标开工;其余大小桥梁,或招商承包或局内自办。较上段铁路施工来说,由于筑路经费一次筹集充分,总长165公里的金玉段路线工程进展特别顺利。该段于1933年11月通车衢县,12月就钉道至玉山,仅花费1年时间。12月28日在金华举行了杭江铁路(西兴江边至玉山)通车典礼。

  (二)修筑浙赣铁路

  杜镇远修筑江南大动脉——浙赣铁路是在杭江铁路通车至玉山后的事情。杭江铁路通车后,浙江江西二省、财政部、铁道部及银行财团共同组成浙赣铁路联合公司,1934年3月他们在南京铁道部召开第一次理事会议。同年5月,联合公司成立了浙赣铁路局,杜镇远任局长兼总工程师。

  浙赣铁路于1934年7月开工,兴筑玉山至南昌段,总长292公里,到1936年1月已经部分通车。接着,他们开始修筑南昌至萍乡路段,同时改造整理株(洲)萍(乡)旧路。

  在改造整理株(洲)萍(乡)旧路过程中,因为玉(山)南(昌)、南(昌)萍(乡)二段采用的是63磅重轨,杭(州)玉(山)段当初采用的则是35磅轻轨,而为统一轨道,势必要求将杭玉轻轨改为重轨。所以在南萍路段兴工开始修筑的同时,杜镇远就开始筹办为杭玉段换轨之事。换轨工程共包括改造桥梁60座、加固桥梁16座,以及江边至肖山改线14.82公里,1936年年底基本完成,1937年9月竣工通车。至此,以杭州为始点站、株洲为终点站、全线总长1008公里(包括支线)的江南大动脉——浙赣铁路,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二个月后开始通车。

  浙赣铁路是由杭江铁路、玉南铁路、南萍铁路及早年修筑的株萍铁路组成的,它接通了沪杭甬、南浔及粤汉铁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战争爆发后,浙赣铁路属于后方主要干线铁路,对于初期抗战贡献颇大,浙赣全线贯通,大大地缓和了当时全国的紧急垂危的形势,通过浙赣线向前方输送了大批兵员物资,使松沪前线战士得以浴血应战坚守阵地,抗战军士坚持了几个月,有力地回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松沪前线,浙赣铁路当然是功不可没。

  (三)抢修湘桂铁路

  杜镇远主持修建的湘桂铁路是在抗日过程中抢修的。当时的情况是上海“八·一三”战事后,急需修一条通向后方的铁路——湘桂铁路。受命于危难之间的杜镇远又任湘桂铁路局衡桂段工程处长,负责抢修湘桂(林)铁路衡阳至桂林段。

  杜镇远到任后,首先充分了解当地的资金、资源情况,之后,他立即促成了铁道部与湘、桂二省合作:由二省政府供给枕木、电杆、路线内所需土地,以及土石方工程所需要的民工,而其余所用的工款、料款及各项费用,则分配到各地方负担。此明智之举有效地避免了资源匮乏对修筑铁路的限制。

  为了节省人力、物力资源,杜镇远亲自勘测并选定走祁东、东安路线,这样就避免修建两座湘江大桥。修建铁路的过程中,他不畏艰险,组织数十万人冒着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仅仅花了秋冬两季的时间就完成路基。1937年9月,长361公里衡桂段举行开工典礼。施工中,杜镇远仍沿用了“分段施工”的思想,将全线分为10个工段,局内工程技术人员下派到各个工段指导施工。该段一共征集民工25万余人,一个冬季就基本完成了全部土石方工程,1938年9月全线通车。

  湘桂铁路创造了每天筑路1公里之记录、“中央与地方合资”、“技术队伍同民工结合”的办法均前所未有。当时,抗战形式紧迫,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所有军工器材及难民、物资,均经湘桂线撤往西南大后方,抢筑的湘桂铁路立即投入运营,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修筑滇缅铁路

  对于杜镇远来说,他在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修筑的滇缅铁路是他完成的赶筑世界铁路史上最艰巨的建设工程。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我国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落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西南地区成为抗战的根据地。随着战局的吃紧,各种反法西斯同盟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运输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亲自主持了滇缅铁路的修建工作(参考英国人H·R·戴维斯),在1894年至1900年近7年时间6次进入云南勘踏的资料,确定了由昆明途经祥云、南涧、云县、临沧、镇康、耿马出境到达缅甸首都仰光的“滇缅铁路”路线,成立了“滇缅铁路局”。

  1939年夏,杜镇远任滇缅铁路局长兼总工程师,带领着华北、华东、华中南撤退到云南的大批铁路工程技术专家以及滇西南40多万民工在横断山脉两侧,赶筑滇缅铁路,进行了一场世界铁路史上最艰巨的建设工程。

  滇缅铁路起自昆明与滇越铁路相接,西行经祥云,南向至我国与缅甸交界之滚弄,另由滚弄延伸至腊戌与缅甸铁路衔接。滇缅铁路的国际路线长800公里,缅境150公里。原滇缅铁路工程局1938年成立于昆明,杜镇远任局长后,于1939年秋把局址迁移至禄丰,撤消原西段工程处,所有各总段均改归路局直接管辖。修筑过程中,杜镇远征集民工数万,使得工程进展神速。

  1941年6月原滇缅铁路工程局撤消,同年8月,行政院滇缅铁路督办公署从重庆迁往云南弥度,杜镇远为会办。督办公署将前西段工程处所辖区段划为一、二、三工程处,前东段改为第四工程处,并决定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赶修。1942年3月,仰光被封锁,外洋材料无法输入。全路虽路基土石方工程已大致完成,但是大桥未架,钢轨未敷,被迫停工。嗣后交通部派杜赴印度洽谈修筑中印铁路,回国后立即组织了6个工程处,分途推进。

  滇缅铁路的修筑是世界铁路发展史的动人一幕,当时参与修筑“滇缅铁路”的几万工程技术人员和30多万云南民工,在强敌入侵,大片国土丧失,人民流离颠沛,城乡生产停滞,百业凋敝,物价飞涨等等艰难的时代背景下,以他们深厚的爱国热忱,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操,置生死于度外,投入了这项艰巨的工程中。难以想象,在那样一种地形复杂、经费不足、粮食困难、缺乏机械化设备的艰难条件下,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尽自己的一份力进行着顽强地拼搏,极力想尽快把这条铁路修成,以改变敌人对中国的封锁所带来的困难,饥饿、沉重的劳动使得许多人把生命献给那条艰巨、意义非凡的滇缅铁路。那份艰难和悲惨是如今的局外人难以了解的,没有掘土机、凿石机、拖拉机等机械设备,民工们用肩挑手挖,一寸一寸地挖开大山、砍开毒蛇猛兽出没的原始森林,把铁路的路基一寸一寸地向西南方延伸……

  (五)赶修西祥公路

  西祥公路是杜镇远主持兴建的一项公路工程,此时已经到了抗日战争的后期。由于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迫于抗战形势的需要,当时的中国急需沟通川、康、滇三地的陆路交通,这样就可以与当时仅存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衔接,让国际补给运输到国内抗战前线,同时大范围地拓展资源,接济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由于当时正值滇缅铁路停工,交通部指示滇缅铁路局负责勘测赶修西祥公路。1940年10月,在云南禄丰县成立“交通部西祥公路工程处”,由杜镇远兼任处长。

  西祥公路起自四川西昌,迄于云南祥云,全长548.7公里。该公路在滇境内的一段长289.4公里,于1940年11月开工,第二年4月便可以通车了。康境一段长260公里,施工组织沿用的是铁路体制,全线设12个公务总段,36个分段及金沙江桥工处,姚安、大姚、会理和西昌4个办事处。杜镇远回忆说,西祥公路全线工程只有4台压路机,其余的施工全部要靠人工。为快速修通该道,高瞻远瞩的杜镇远提出了“先求其通、后求其备、多绕少桥、多砌少填”十六子诀,事实再次证明,该决断是明智的,它在快速修通西祥公路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康境一段在1940年12月开工,于1941年6月修通,同年8月11日上午,在西昌车站举行西祥公路通车典礼。

  1942年,杜镇远调往粤汉铁路管理局任局长,当时抗战形势急如星火。杜镇远四方奔波,组织军运,救济安排员工生活,同时他还在湖南组织员工训练,预备参加到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去。

  (六)重建粤汉铁路

  千里重建粤汉铁路是杜镇远人生历程上又一个大手笔。抗战胜利后,交通部派杜镇远任广东区特派员,负责接收路、邮、航、电各要政,同年年底他又奉命重建粤汉铁路。

  粤汉铁路广韶段和湘鄂段分别于1916、1918年建成通车,但是株(株洲)韶(韶关)段的昭陵至韶关长420公里,当时并未完成。后来,南京政府决定用中英庚款,辅以广韶铁路局拨款修建株韶段,该段1930年开工,1936年6月竣工。至此,粤汉铁路自武昌徐家棚至广州黄沙1095公里终于全线修通。

  杜镇远接受任务时,广三、广九两线已拨归粤汉局管辖,全线共长1300余公里。经过多年战争蹂躏及日军全面占领,干支线共毁坏大桥104座,小桥209座,钢梁17664吨,占全线70%左右。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千里铁路的修复任务,杜镇远带领的粤汉铁路管理局复路工程计划按“先求其通,后求其备”分为三期。具体而言,第一期是初步通车;第二期是通车一年内,架设正桥,整理轨道,补充设备,修补支线;第三期是恢复战前标准。

  为了完成千里粤汉铁路的修复这一艰巨工程,粤汉铁路管理局共组建了11个工务总段,12个桥工处,1个检修所,1个机具保修所,技术人员1300余人,工人约3万。在修复过程中,杜镇远采用了除架设及铺轨工程外,其它工程都采用承包方式。1946年1月正式兴工复路,1947年7月通车至广州,其后广九改善,广三复轨,都迅速完成。

  三、他是我们学习和做人的好榜样

  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更不会忘记,杜镇远主持修筑的一条条铁路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杜镇远在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绝非偶然,这与他在校期间所下的功夫,所取得的成绩是分不开的。

  杜镇远在唐山交通大学当年的毕业生中名列前茅,他在1921年获得斐陶斐励学会会员的殊荣。斐陶斐励学会为当时国内数个著名大学——燕京、北洋、北京、唐山、南开、金陵、南洋、约翰、东吴、东南等共同组织的“奖励学业,提倡研究,联络各大学”为宗旨的学术团体,各校设分会。唐山分会成立于1921年5月14日,基本会员12人,后每年选举会员若干。参加者除少数教师外,在历届毕业生中,“每十人得选举一人为会员,以学业超群,而品质纯洁者,方为合格”。另外,该学会的会员选择还有一个原则:“拣择审慎,宁缺毋滥”,可见其要求之高,因此至1930年会员总共才有共49人,其中毕业生34人,而1914届仅有毕业生2人,杜镇远为其中之一,可见其学业优异,非同一般。

  杜镇远毕业离校后,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十分爱护母校,积极参加唐山交大校友会活动。1918年12月,唐山交大历届毕业生、未毕业离校生、在校生,连同教职工近千人,筹备组织校友会,1919年1月19日校友会正式成立。同年2月9日,生活在北京的校友40余人,集会成立旅京校友会,推举章宗元、詹天佑为理事,陈自清为总干事,分文牍、会计、编辑、交际等股,设干事若干人,杜镇远被推举为交际股主任干事。同年4月13日,杜镇远代表旅京校友会到唐山参加各地校友会联席会议,在会上除报告北京校友会成立经过外,并报告“京会在铁路协会提出的铁路统一抗议案”(抗议案原件散失,内容据认为是“五四”运动爆发前夕的反帝爱国主张及对当时帝国主义侵华行经的抗议)。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唐山沦陷,交大仓猝南迁。终于在1937年12月15日在湖南湘潭复课,得以弦歌再续,然后1939年2月迁往贵州平越(今福泉县),1945年2月再迁往四川璧山直到抗战胜利,1946年8月才返回唐山校园。其间经历9年,尝尽迁移过程中的种种艰辛,然而最后还是战胜重重困难,使学校得以坚持上课培育建设中国的人才直到抗战胜利。在经过种种艰难的磨砺之后,唐山交大继续发展壮大,终于成就了今日的辉煌和交大校友满天下的局面。在迁校过程中,前辈校友的竭力支助为唐山交大的继续存在、繁荣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据交大已故教授黄寿恒的遗文《复校经过》中回忆:当时推动奔走募捐者,列出姓名的有20位校友,列名第二的就是杜镇远。

  杜镇远对母校的青年学生总是爱护备至,尽心扶持。在解放前,存在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面是科学技术人才奇缺,而另一面却是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杜镇远却对面临后一种状况的唐山交大毕业生伸出他的援助之手,他不仅对母校毕业的学生极为关怀,而且还积极设法为他们安排工作,使学有所用。

  四、他是一位淡薄名利的筑路大师

  杜镇远是伟大的,因为他的成就让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中,他是值得尊敬的,他那颗爱国心让今天的中华儿女都应该牢记学习并发扬光大。他取得了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更以常人难以做到的从容淡薄对待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名利,也许这才是大师,真正的大师。

  1910年至1914年杜镇远在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唐山工程学院攻读土木工程的时候,正逢辛亥革命前后,各省争夺路权的斗争形成高潮。中华民国成立后,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认为“此后任务为从事社会事业,振兴实业”,这些思想对当时还是学生的杜镇远产生了积极的激励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12年9月22日,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到唐山视察时发表演说:“……国民革命需要两路大军,一路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平等自由的中国;一路学习世界科学技术,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座诸君不必都投身于锋镝之间。况且学习采矿、筑路、建桥也是为了革命。”他还讲道:“要中国富强起来,就需要修铁路十万英里,公里一百万英里。希望大家努力向学,以身许国,承担起历史责任。”当时在校学生杜镇远也正处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在座诸君”之列,在亲聆孙中山先生教诲后,从内心里受到极大的鼓舞,一种献身未来中国建设的热情化为他一直以来勤奋学习、刻苦研读的动力加速度,他变得更加勤奋、更加刻苦。他日后取得的成就和早年的这些经历不无关系。

  杜镇远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非常赞同,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要建10万英里铁路的主张,更是符合他立志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的心愿。同时也正是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拜,杜镇远在美国留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从1938年起,杜曾兼任中国国民党浙赣、滇缅、粤汉铁路特别党部主任委员与执行委员,并担任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及第一届“国大代表”。然而对于杜镇远来说,他一生追求的是修筑铁路,在他的生命中重要的是中国需要壮大的铁路实业,面对让众多人甚至一生为之追逐的名利,他却看的十分淡漠。在顾孟余任铁道部长时,曾多次和他商洽,随后又派唐有任专程去杭州,希望聘他为铁道部工务司司长。但是,杜镇远推辞了顾孟余的盛情。之后,四川省主席张群曾有意请他担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杜镇远又以铁路公务繁忙为由,拒绝了张的见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杜镇远通过龙云接洽,在1950携带家眷回到北京,在陈云、薄一波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终于同意任职于铁道部,为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遗憾的是,杜镇远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直至1961年9月才被摘除右派的帽子,同年12月在北京逝世。1979年12月27日,铁道部党组织对其被错划为右派的结论予以改正,并恢复了名誉,骨灰安放于八宝山公墓。

  杜镇远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为中国铁路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记录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中,当我们以一个后辈来缅怀这位功勋卓著、成绩斐然的伟大工程师时候,我们耳边响起的是滚滚车轮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声响,看到的是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顽强奋斗的铁路人感人的身影。

  参考文献:

  [1]政协湖北省秭归县委员会.忆念杜镇远.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3]尹承国.修筑浙赣铁路始末.江西社会科学,1983(4)

  [4]李秉成.纪念浙赣铁路全线贯通五十周年——重温杭江铁路降低造价的经验.铁道建筑,1987(1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