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国际禁毒日专题 > 正文

禁毒预防教育走进校外青少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10:13 云南日报

  

禁毒预防教育走进校外青少年

  警惕“美丽”小药丸

  小唐今年19岁,去年从昭通来昆做小保姆。上周日,她和50多名同龄人一起来到昆明莲华社区服务站,在云南省警官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做起了游戏。

  警官给每人发了一本小册子,上面画着花花绿绿的小圆片,有动漫数字,有小袋鼠,还有的散发着淡淡的香味。这些“可爱”的小圆片是什么呢?小唐笑嘻嘻地说:“是糖吧?”同为昭通老乡的餐馆工小杨却突然指着其中一片印有骷髅头像的“糖”惊呼:“我知道,这是摇头丸!”

  这是云南警官学院在莲华社区进行的“昆明市社区青少年生活技能教育与关爱活动”。参与活动的校外青少年中,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4岁,都是来昆打工的流动人口。这群热衷于到迪厅“嗨”周末的年轻人,却对“新型毒品”、“舞会药”、“药物滥用”等名词一问三不知。“我一直以为只有海洛因算毒品。做了今天的游戏,真是后怕!”小唐面有惧色。专家说课“拒绝”是一种生活技能

  女孩子到迪厅里玩,有人送给你一杯免费酒水,你喝不喝?如果你孤身一人并遭受强迫灌药,在嘈杂的舞厅里也无法呼救,你怎么办?这是省警官学院禁毒系教官戴富强在“角色扮演”游戏里给孩子们设置的模拟场景。两位20岁的女演员在结束游戏后笑不出来了,她们被教官“强行”灌下了一杯“掺有药粉的水”,却自始至终不懂怎么拒绝。“毒品威胁”这种看似很远的事情也许真把她们吓了一跳。

  戴富强随即在黑板上写下了“学会拒绝”4个大字。他说,娱乐场所是吸毒行为高发地点,饮料中兑药,果盘上撒粉,烟丝掺药,甚至强行劝服等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作为青少年,最好的应对原则无非3点:切忌占小便宜;心存戒备;不仅仅提防陌生人(也有可能发生熟人欺骗)。同伴教育把4类“假日毒品”揪出来

  据介绍,目前常见的4种新型毒品为:以中枢兴奋作用为主的,如包括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在内的苯丙胺类兴奋剂;致幻剂,如麦角乙二胺(LSD)、麦司卡林和分离性麻醉剂(苯环利定和氯胺酮);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的,如二亚甲基双氧安非他明(俗称摇头丸);以中枢抑制作用为主的,包括三唑仑、氟硝安定和γ-羟丁酸等。由于新型毒品滥用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假日毒品”。

  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播给那些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校外青少年?戴富强说,同伴教育者是“扫盲”主力军。目前,我省的青少年同伴教育者共有15人,他们每人能接触到的校外青少年人数约为2.8人,至今已开展了近百人次的同伴教育活动。一位叫小雷的同伴教育者告诉记者,以往的同伴教育多为防治

艾滋病、劝戒远离海洛因等内容,从今年起,他们将把教育重心放在教同龄人识别新型毒品和抗拒HIV
病毒
感染的高危行为上面。低龄化7成吸毒人员不满35岁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3万余人,现有吸毒人员6万余人,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约占70%;全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20-39岁的占了79%,省内盗窃案件中约有一半为吸毒人员为筹毒资做案。据介绍,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极其强烈的好奇心,愿意尝试较为边缘的生活方式,如不良性行为和吸毒等。而我国有大量青少年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这群人就往往成了禁毒防艾教育的“盲区”。

  2003年6月,经省教育厅批准,云南警官学院依托自身在禁毒防艾方面的教学优势,成立了“云南省青少年学生毒品与艾滋病预防教育中心”。3年来,中心对校外儿童(18岁以下)艾滋病感染脆弱性减低模式研究、以减少伤害为基础的注射吸毒者社区帮教研究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截至本月,已有4000名省内大中小学生接受了中心禁毒防艾项目的预防教育。

  周 欣/文 王宇衡/摄(春城晚报)

  相关专题:2006年国际禁毒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