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纳米世界”面临安全信任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14:53 新民晚报

  昨天在沪举办的第78次东方科技论坛上,专家学者坦言,物质达到纳米尺度后,包括毒性在内的理化特性发生巨变,已不是显微镜等传统手段能把关的,其生物安全性评估有必要“另起炉灶”。目前,此类研究已进入上海科学家的探究视野。

  纳米产品的包装上是否应该像转基因产品一样印有标识,以提示用户它可能产生的某种不利于健康的影响?这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科学必须自行解决的“双刃剑问题”。美国

多个环保组织近日联合要求政府“好好”管管日益普及的纳米科技,因为类似防晒产品中使用的纳米颗粒,直接与人体接触,却未经证实自己在安全性问题上的“清白”。

  “纳米世界”潜藏不安

  据浙江大学朱心强教授介绍,已有研究表明,纳米材料可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及注射等多种途径迅速进入人体内部,并易通过血、脑、睾丸、胚胎等生物屏障分布到全身各组织之中,往往比相同剂量、相同组分的微米级颗粒物更易导致肺部炎症和氧化损伤。试验结果已显示,人造纳米材料可以引起氧化应激、炎症反应、DNA损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改变、基因表达异常,并可引起肺、心血管系统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

  第二军医大学的张天宝教授和印木泉教授指出,在空气中,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的纳米颗粒可长期飘浮,能成为多种有机污染物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水中,纳米颗粒很难沉降。在土壤中,它能畅通无阻地转移,也能被蚯蚓、细菌吸收和进入食物链。

  不过,专家提醒,毒性试验中用的都是超大剂量,且不可与实际应用划上等号。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高通量部实验室负责人陈帆青教授强调说,纳米的毒性会随着表面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可见其潜在毒性并非不可克服的洪水猛兽。

  纳米毒理学应运而生

  据美国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估计,到2010年全球范围内对纳米及相关材料的需求将超过100亿美元,2015年全球纳米科技将拥有1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眼下,人类的生活已经不知不觉地步入“纳米时代”,如电器、涂料、化妆品、生物材料、医疗器械、药物等。化妆品是纳米技术运用最多的商品领域之一,比如唇膏的珠光效果便是纳米颗粒的功劳。

  经济学家梁微教授指出,如果不能明确纳米产品中存在的真实危害,纳米在公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就会被无限放大。

  纳米科技是21世纪三大支柱技术之一。为了搬走横亘在其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美国、欧盟、日本纷纷斥巨资展开纳米安全性的研究,我国也已将其列入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在上海,市科委2004年为此立项,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等单位5年前已展开相关研究。

  对微小而不被肉眼所见的纳米颗粒,安全性能测试是件高难度的事。显微镜管不了它,传统的毒理学试验和化学物危险度评价的方法不完全适合它。这是目前最伤脑筋的事。各国科学家都在创建相关数据库,以期早日找到安全标准。

  本报记者董纯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