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纳米,第二个“转基因”?建立生物安全评价体系防患未然已引起各方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08:04 东方网-文汇报

  当纳米技术越来越多地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一股有关纳米安全性的疑团开始笼罩全球。在日前举行的东方科技论坛“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估研讨会”上,这一问题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尽管更多人主张防患于未然,但大家一致认为,现在就为纳米科技的安全问题定性,还为时过早。

  “小身材”引发危机

  谁也没想到,有关纳米技术安全性的质疑会来得如此之快,而质疑的根源,恰恰就是赋予它无穷潜力的尺寸问题。

  一纳米仅为十亿分之一米,常规物质一旦进入这个小尺寸世界,就会变得异常活跃,而且与众不同。由于身材过于“迷你”,纳米材料相比常规物质更容易穿透各种屏障,甚至透过生物体的皮肤、细胞膜,最终进入各种组织器官内部。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实验室曾对16种纳米粉体材料做过急性毒性实验。实验显示,有些纳米颗粒的粒径越小,毒性越大。在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鼠通常要注射50毫克二氧化硅才会死亡,而当常规二氧化硅变成了纳米二氧化硅,只需0.5毫克就会让大鼠送命。

  尽管全球对于纳米生物安全性的研究才刚起步,一些零星的实验结果却不得不让科学家们保持警惕。

  心理危害与真实危害

  德国某建材公司新近推出了一个瓷砖系列,取名为“MagicNano”(魔幻纳米)。结果,产品上市才几个月,公司就收到几百名顾客的投诉,说这种瓷砖让他们感到呼吸困难。然而,权威检测证实,瓷砖中根本没有用到任何纳米技术,只是“魔幻纳米”的名字让消费者产生了心理恐慌。

  伯克利国际经济学圆桌会议的梁薇教授,把目前消费者心中的纳米疑团比作第二个“转基因”。她认为,政府应尽早出台一套纳米技术的安全性规范,甚至是与国际接规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以此来提升纳米产品在消费者中的信心指数。

  然而,大多数科学家并不同意在纳米材料与危险品之间划等号。毕竟,危险品是一个广义概念,所有化学物质如果使用不当都是广义的危险品。至于纳米物质的真实危害究竟有多大,现在还有着太多的未知数。

  科学应对“双刃剑”

  当然,一切恐惧都源于不了解。面对纳米技术这把“双刃剑”,科学家的责任在于弄清事实真相,而非因噎废食。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朱心强表示,强调安全性是为了让纳米技术更加健康地发展。而目前遇到的问题则是,用于评价传统化学物质安全性的方法和标准,对于新兴的纳米技术已经不再适用。他呼吁加紧建立一套全新的纳米生物安全评价体系,尽快帮助大家扫除疑虑。

  工作于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复旦大学兼职教授陈帆青,主张一分为二的态度:一方面没有必要将纳米技术的安全隐患无限扩大;另一方面,从科学界到政府都应保持足够的谨慎。

  本报记者任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