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准大学生张金能“幸福时光”很短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9:56 云南日报

  拿到录取通知书他睡不着觉 面对高额学费他彻夜难眠

  他父亲说不管有多难都要送儿子去上大学

  

准大学生张金能“幸福时光”很短暂

  微笑背后是酸楚

  他是泸西县三塘乡阿路白村自建村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为了能走出这座大山,在12年的求学路上,不管是风吹日晒,还是天寒地冻,他无数次踏在村里通往外界的那条泥泞崎岖的山路上,从未想过放弃。

  8月3日早晨,记者随同“2006·新长城云南优秀高考特困生寻访活动”泸西分队的队员在县教育局人员的带领下,走进离县城70多公里最偏远贫困的阿路白村,寻访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大学生——以601分考上中国石油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张金能同学。

  在炎炎烈日的暴晒下,记者和泸西小分队队员及泸西县教育局的饶建清、王宏老师等一行8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山路上。中午时分,阿路白村——这个只有三十多户人家143口人的小村寨终于在重叠起伏的群山围绕中出现了,张金能家简陋的房子就盖在村边的一块平地上,得知消息的村长及张家的亲戚朋友早已在屋外等候。

  三年级时的那一场雪

  这次寻访的主角张金能是一个腼腆、秀气的小伙子,白净的脸上稚气未退,在大家的称赞中他经常极不好意思地低头微笑。在记者的频频“拷问”下,他逐渐敞开了心扉,向记者谈起了求学之路。

  “我们村子里读书只能读到小学三年级,三年级以后,我就只能走到离村子三十里外的俱久村读书,那里的教室和宿舍没有窗户,每当刮风下雪时,刺骨的寒风就会从土墙的缝隙中吹进来。一天早晨起来一看,被子上、口缸里都落上了一层积雪。”回忆起当年求学的艰苦,张金能眼眶红了。“可是我从未想过放弃,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只要一看书和做作业我就把这些艰苦都忘了。”眼里还噙着泪水的张金能说到这里,他微笑了。

  高考后两次睡不着

  虽然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班里都是前几名,但高考后的这一天,张金能失眠了,“我紧张担心,如果这次录取不着的话,以家里的困难再补习一次是不可能的,我必须要考上。”

  睡不着觉的张金能跑到了村边,站在山坡上遥望着波涛滚滚的南盘江水整整一夜。这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是分享他快乐和排遣忧愁的地方。接到通知书的那天清晨,张金能正在山上干活,他说自己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时的心情。我正在锄草,村里一位乡亲远远的跑了过来,举着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边跑边喊:“张金能你考上了,考上了……”我实在是太激动了,那天晚上又是到半夜都无法睡着……

  高昂学费如何承担

  张金能考上大学的消息让全村人沸腾和振奋,但随之而来的是忧愁,面对每年上万元的大学费用,张金能的父亲张绍先叹息着说:“我们是又高兴又着急啊。”

  阿路白村村民收入仅仅依靠种玉米和养猪,人均每年收入400多元,而张绍先由于是村里唯一的代课老师,每月有190元代课的收入,但在要去北京上学所需的高昂费用面前,这些钱还不够支付零头。张绍先家里四世同堂,上有年近90岁的多病的老奶奶和68岁的父亲,下有3个正在求学的儿子。

  “张金能是家里的老大,他是带着村里所有人的心愿去读大学的,这也是我年轻时的心愿,我当年读完高中就再也没钱接着念了,这种遗憾是无法衡量的。”张绍先说,“不管再怎么困难,去借钱也好,去信用社高息贷款也好,我一定要凑够钱让儿子读大学。”

  但凑够这笔钱谈何容易,一年一万多元的费用即便是对城市的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更何况是边远山区里这样贫苦的家庭,在黄昏时返回的路上大家久久沉默着,每个人心中都在为张金能的未来担忧,大家都在思考着:怎样尽自己所能给予张金能这样优秀的贫困大学生最大的帮助。

  □ 本报记者王维娜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