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自筹经费创办私塾教孩子诵经(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14:58 南方人物周刊 | ||
《弟子规》是孩子们一定要熟读的 吕丽委 在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背景下,竟然出现全日制的私塾,引发争议可想而知 -本刊记者 陈磊 发自上海 光着脚,吕丽委轻盈地在大厅内跳来跳去,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的媒体,回答着一个又一个大体相似的问题。
她常用的开场白是:“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得多么?” 和不同的媒体探讨同一个话题,吕丽委说得有些口干舌燥,可她声音依然轻柔、充满耐心,似乎面对的都是她的学生,在进行的是一项虔诚的宗教事业。 别墅的大厅内冷气有些不足,为了配合电视台的采访,孩子们做出了其需要的各种动作——趴着练瑜伽、跪着行弟子礼、站着诵读,场面有些混乱。 吕丽委的“孟母堂”坐落在上海市西南郊的一片别墅群内,面积约300平方米,大厅内摆着孔子的像、董其昌的画以及《论语》、《资治通鉴》、《老子》等经典,古乐声阵阵。 私塾的学生不多——全日制学生仅仅12个,年龄跨度从4岁到12岁不等,加上暑期班临时招收的学生,不超过20人。 这不超过20个的学生配有5位教师。 但这以吕丽委为主的老师们“不讲课文、不教英文单词”,五分之四的时间都用作了学生自学——“背诵《易经》、《弟子规》、《论语》等”传统经典,背诵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十四行诗》等英文经典。 数学课在这里得不到重视——负责授课的张政老师告诉记者,算上演示给媒体的那一节课,他一共才给“孟母堂”的孩子上过4次课,每周仅一次。 “孟母堂”记者去过两次,了解到孩子们一天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上午8:00到11:30,上课前集体念一遍《弟子规》,课内将前一天学的《易经》自己读20遍;下午1:30到5:00,读英文《仲夏夜之梦》,老师根据每个同学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不同要求,然后每人发一台CD机,根据自己的进度,听音、跟读,下课前,再汇报自己读过多少遍,看是否达到要求。 不同于一般小学的40分钟课程,“孟母堂”每堂课长达近两个小时,其间不休息,但课堂氛围极为自由,因为孩子被分散在三个不同的小房间内,出于孩子顽皮的天性,互相摸一下、打一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由于私塾内的孩子大部分是全托,所以“孟母堂”除了上课外,早上会有早锻炼,下课后会有休息和娱乐,比如踢足球、打篮球等,或者收看《孔子》、《三国演义》、《大长今》等被认为“对孩子成长有益”的电视剧。 九年义务教育的一统天下,竟然出现全日制的私塾,在应试教育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背景下,引发争议可想而知。 复旦大学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认为,“无论从哪方面看,这(孟母堂)是完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 “孟母堂”所在的闵行区教育主管部门措辞严厉:“孟母堂”不具备向适龄学生开展义务教育的资质,如果查实,一定要按规定处理。 纸上的口水,并不能影响“孟母堂”正常的运作。 “说我们是故纸堆里培养人才,说明他们不了解我们,不值得辩驳。”1989年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吕丽委被定向分配到一个重点小学教英语。家境优越的她喜欢读书,“什么书都看,《老子》啦,《庄子》啦,都读,包括弗洛伊德、荣格的书,也看”。 看着看着,她就想到了自己的教学,“为什么有些人读书这么容易,有些人就很难?”她开始思考,“朱熹”怎么教,“西方的教育心理学”中又是怎么教。 1995年底,吕丽委的侄儿出生了,她像看到了宝贝,“觉得可以从他身上去探究很多东西”。“当时,只要是唐诗我就读给他听。到10个月的时候,他会说话,自己在澡盆里面,就会说‘红掌拨清波’,我就觉得这个孩子很奇怪,觉得付出有了回报。后来他又会说‘小雨润无声’,我没有教他,只是读给他听过。” 让吕丽委觉得更兴奋的是另一件事。一次,她把两岁的侄儿带到老师家。闽南人有泡茶的习惯,侄儿喜欢玩茶具,吕丽委怕把老师的茶具玩坏了,就让侄儿到旁边去,没想到两岁的孩子叹气道:“唉,独在异乡为异客。” 吕丽委认为这不是自己侄子聪明,而是自己的读经教育有了效果。 1997年左右,她开始了自己的试验——在厦门少年宫举办儿童中英文读经培训班,紧接着,她开始鼓动身边的朋友成立文化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致力于儿童读经的推广。 2004年,吕丽委举家搬到上海,“刚开始只是想教自己的孩子”,后来帮朋友带,最初只有三个孩子,之后通过家长口口相传,陆续增加到10多个,就成立了“孟母堂”。 至于这个引起小小争议的“孟母堂”的未来,没人能够预测,吕丽委也不知道能撑多久。而诵经能真正给那10多个身处其中的孩子带来什么,无人能回答得清楚。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