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深度关注:学生心理教育不能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15:09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且有上升趋势,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不善与外人交流,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

  这是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景怀斌教授。

  中国人强调自我修炼

  问:有调查显示,不少中国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心理障碍,这是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否被认为是不好的气质?

  答:内向可以从性格和文化气质角度两方面看,从性格角度,内向不一定是不善于与人交流。至于内向性格好与不好,我个人的看法是,不要给一个绝对的结论。内向性格各有好处,内向的人不一定不好,他们往往善于思考,做一件事情往往想法成熟,当然外向也有好的一面。

  从文化气质角度看,从理论上分析,传统文化的确是造成中国人总体上比较内向的一个历史文化原因,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强调自我超越,自我修炼,这些让人出于反思状态,形成收敛的、内向的特点。

  由于人成长在这一文化体系中,自然培养的对象也具有这样的文化特质,但这不意味着,这个文化中的每个人都内向。与西方人比较,中国在形式上多为内向,外国人多是外向的,但核心自我,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容易向人开放。

  至于心理疾病问题,大学生的确是心理疾病高发群,这是因他们的成长特点决定的,也为当前社会的运作特点所强化,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年有大量的研究,我们这里倒是要强调,心理健康问题恐怕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应纳入公共管理来思考,应有公共政策方面对应措施。

  性格并无好坏之分

  问:如此说来,大学生对此不该自责,因而不需改变?

  答:如果从性格角度看,性格很难说好坏,内向有内向的好处。其实,内向随着人的成长会有所改变,如我们说一个人很成熟,成熟的时候一般就表现得内敛,思考得周到,不事张扬,做得多说得少。

  这些其实都是优点,内向是体现人的特点的一个方面,到一定的时候,随着人的发展,自身也会变化,无好跟坏之分。

  人生境界可不断超越

  问:性格不是很难改变的吗?

  答:按西方的说法,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他们认为人的性格35岁定型了。但中国传统不这样认为,中国传统认为,人的境界是可以改变的,如孔子说他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人的确是这样,不同阶段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冯友兰先生比喻说,人生境界就像上山看物一样,高地不同,看的风景不同,最高处看的是全景,年轻的时候看到的是用的东西,即有用或无用,中年的时候需要价值的体现,到了老年,可能是心灵体悟。

  从这个角度看,将来回头看才会明白大学教育对自身的作用,所以要放眼看远一点,这也启发我们看问题不一定就要以西方为标准,应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心灵教育不能缺失

  问:虐猫、硫酸溅熊,学生出现的暴力倾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是否反映了大学生心理问题发展的一种趋势?

  答:从传播学角度看,虐猫等大概只是个案,不代表大多数人,这不一定是“真”问题,这些事件有复杂的因素。但是,这样的个案性现象,说明心灵教育的必要。

  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责任不完全是学校的问题,学生本身都应思考,大学教育基本上给你的是知识世界,但自己也应该学会思考问题,其中就包括了心灵成长问题。诸如虐猫的事件其实跟中国人的传统很不同,中国人的最高境界是万物为一体,有仁爱之心,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生来就有爱人的品性,这就是“仁”,西方强调“爱”,这是中西方的差别,文化的差异,但是有共性的,“仁”重要表现就是“爱”。

  我们的教育还是应提倡“做人教育”、“成人教育”,培养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意义上的人,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勇于承担的人。

  心灵教育缺失有历史渊源

  问:“仁”、“爱”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人们是否越来越功利?

  答:“五四”时期,当时一些优秀的社会改革者认为传统文化要为中国的危机或落后负责,因此传统文化是有罪的;文革的时候,传统被看成是坏的东西;改革开放后,人们认为传统不利于解放思想,传统又变成没有用的东西。这些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都起到了否定作用,这有历史的原因,现在看来,这些看法极端了一些。

  当前,对于传统文化,不要有心理学所说的“刻板印象”———没有证实的,以偏概全的看法,我也看到很多人批判传统文化,但仔细一看,他其实没有认真研读传统文化,凡批判某一个东西的时候应该先去研究,才有说话权,没有去了解,仅听别人说一些现象不行的。 文/记者 李志伟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