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长征之路情深谊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10:11 云南日报

  “我的战友死了好多啊,他们都留在了冰天雪地里,只有我一个人回来了。”怀想起战友间的深情厚谊,老红军王中原的眼泪夺眶而出。

  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十根筷子捆在一起就难以折断。长征的胜利,离不开红军们的团结,离不开经得起生死考验的战友情、夫妻情、亲情。

   战友深情生命换来战友平安

  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地,何万明有点绝望。“我觉得自己无力走出草地,又累又饿,真想倒头睡下再也不起来。”正当他要倒地时,一只手伸了过来。

  这只手把何万明的一条胳膊拉过去搭在自己肩上,搀扶着他往前走。这位战友叫卢偿保,是江西省兴国县人。卢偿保又瘦又小,加上忍饥挨饿也没有多少气力。两人走走停停,深夜一到达部队的宿营地,卢偿保就瘫倒在地,何万明也合衣躺在他身边睡着了。

  天亮时,醒来的何万明使劲推卢偿保,可他毫无反应,全身冰凉,已经牺牲了。“他是为我累死的呀!我的心里说不出的悲痛。”在战友帮助下,何万明用草和泥块为卢偿保垒了一个坟,把他的军帽放在坟头上,深深地鞠了3个躬。何万明当时就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的命是战友用生命换来的,就是爬也要爬出草地!”4天后,何万明走出了草地。

  1935年,刘武彩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在理潘县的荒木马塘遭到了敌人的突袭。刘武彩接到营长的命令:吹冲锋号。此时敌人的炮火非常猛烈,突然一颗子弹打在他的右脚上,一个战士见状背起刘武彩就往后方撤,没跑几步,这个战士就中弹牺牲了,这时,另一名战士又勇敢地冲了上来,接着背起刘武彩就跑……每次回忆这段经历,泪水都会在刘武彩眼中涌动。

  儿女情长 战争年代没有婚礼

  为了干革命,张清瑞新婚之夜都没有留在家。

  他媳妇安秀英和他是同村人,安秀英的父母在去世前,就把她许配给了张清瑞。然而,新婚之夜,新郎张清瑞却跟着部队去打仗了,只留下新媳妇安秀英独守空房,但安秀英却没有怨言。

  第二天,不知内情的村里人见了安秀英就问她:“小姑娘,你是跟谁结婚啊,怎么不见新郎呢?”安秀英理直气壮地说:“他跟着部队去打仗了。”直到半年以后,张清瑞才与安秀英重度新婚之夜。张清瑞说:“那个年代,我们想的就是好好干革命,为穷人打天下,让穷人过上好日子,别的什么都不想。”

  杨向前曾是红一方面军战士,也经历了长征。从1938年到1947年一直留守在延安,这期间他和吴秀英结婚成家,还有了两个儿子。最令这对夫妻难忘和倍感荣耀的是,毛主席、朱总司令、董必武、邓小平等中央首长出席了他们的婚礼。每当回忆起这情景,吴秀英总会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

  刘光华与尚凤娇是在战争年代认识的,为了革命,刘光华全身心投入在战斗中,顾不上婚姻问题。38岁时,一位领导关心他说:“老刘,该成个家了。”经组织介绍,他认识了当时仅20岁,在华北军区12军军部担任卫生员的尚凤娇。为了照顾他们能够在一起,组织上把尚凤娇从12军调到了刘光华所在的部队,他们终于结为夫妻,后生育了5个儿女。说起这些往事,刘老笑了,他说:“我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找对象大多是组织介绍,不像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挑来挑去,我们没有谈过恋爱,不也相伴一生了?”

  血浓于水 遗落长征路的孩子今何在

  多少年了,老红军王桂兰总是梦见自己又成了那个15岁的红军女战士,背着少共妇女部长李金莲刚出世不久的孩子翻山越岭行军打仗。孩子,那可爱的孩子现在在哪里?

  李金莲的爱人在战斗中牺牲,她才出草地就生了遗腹子—— 一个可爱的小男子汉。王桂兰对这个在战火中诞生的小生命呵护有加,想方设法找羊奶和米糊糊喂他,天天背着他行军。

  9月初,红四方面军奉张国焘命令要折返草地到西康地区去。王桂兰对李金莲说:“部长,我不跟你南下,我要带着孩子北上。再过草地,孩子必死无疑,我要追上中央红军,让这孩子活下来!”李金莲满眼含泪,亲了亲自己的儿子,带着部队南下了。

  在陇西求吉寺休整时,王桂兰见到了毛泽东。王桂兰挤上前,看着像父亲一样慈爱的毛泽东,泪水不住地向外流。毛泽东注意到了瘦小的王桂兰,弯下腰,拉着她的手问:“小同志,多大啦?”当知道王桂兰才15岁就当了4年兵,毛泽东十分惊奇。见王桂兰背着个大布包,又风趣地说:“是什么好东西呀?要是好吃的,分给我一点?”王桂兰答道:“不能吃,是个娃娃!我们李部长刚生下他就要南下,过草地娃娃会死掉,我就背着他跟中央红军北上了。”

  毛泽东说:“太可怜啦,刚生下娃娃妈妈就走了。我也有个娃娃,在草地生下就夭折了……喂!同志们,搜搜包包,看大家还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留给娃娃吃。小同志,带好他,这是革命的后代。等他妈妈和我们再会师,让他们母子好好团聚吧!”

  要翻岷山时,孩子高烧不退。当地老乡说,山上终年积雪,一个病孩子是难过那鬼门关的。王桂兰抱着孩子大哭了一场,为了孩子能活下来,忍痛将孩子交给了当地的老乡。

  解放后她曾托人找过孩子,但杳无音信。多年来,王桂兰一直思念着那个孩子。

  本报记者 马益华 锁华媛实习记者杜杉(部分资料由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记者支持提供)(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