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内捐赠体系不成熟 华德福账上成负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05:54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成都锦江区琉璃场皇经楼村———这是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地址 【一处尴尬】如履薄冰企盼无缝衔接 大家冬天好!今年7月份编辑并排版完成的成都华德福学校两周年特辑———《教育之道》,由于学校资金欠缺无力解决印刷所需的费用,至今还没有印刷,所以在这里想寻求大家的帮助和支持。 ———成都华德福学校告示 2006年12月6日,在学校的网页出现了这样一则告示。秉承世界华德福非赢利的宗旨,在国内捐赠体系不成熟的环境下,成都华德福仍然如履薄冰。 学校账上成负数 2004年成立初期,学校如今的地址本来是个废弃的度假村。“很多人感觉乱糟糟,附近都是田,有个成都人开车来了,3个小时都没有找到,抱怨说,怎么会怎么偏僻?”可10亩的面积、一年2万租金让李泽武觉得“算便宜”,可以承受。 “最开始,资金不允许,很惆怅啊。”李泽武回望当初,最困难的两个阶段都熬过去了。一个是2004年冬天,当时学校才成立,基本上没有什么孩子,学校账上出现负数,第二年开始办成人培训班,经济才慢慢好转。 另一个最困难时期是2005年9月,学校经历一次内部整合,“定岗、定员,规范化,有些志愿者并不适合当老师,更关键是要拿工资了。”在李泽武看来,工资来源是个问题,工资也需要稳定。“我是整整一年没有收入,当时靠稿费和朋友帮助。” 现在华德福学校大多数教职工收入都在1000元左右。李泽武认为,他们的老师现在的生活是清贫的,这让他很不是滋味,“听场音乐会,多买几本书,他们可能没有办法去做。”今年,学校才把老师和员工的社保解决了。 目前,学校的收入60%来自学费,20%靠成人培训,20%来自个人捐赠。“如履薄冰,需要更多考虑将来。”李泽武这样形容现状。 小学资格难取得 目前学校还有少数的小学生,“主要是本校教师的子女和教师们亲朋好友的孩子。”李泽武难掩笑容的无奈———学校还不具有小学的办学资格。 在李泽武看来,学校的师资是“合格”的。成都华德福学校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文凭当然是基础,但对老师要求还包括:有见识、视野宽广、理解孩子,本质是否和善等问题。”学校每半年还会送老师到世界各地或者亚太地区的华德福学校交流学习。“他们不断吸收,带给孩子全新的东西。” 申报小学办学资格遭遇的困难是,学校的硬件难以达到要求。另外,学生人数是另一道门槛,“起码有12个班才可能构成一所小学。” 学校不依靠对外宣传,对媒体比较谨慎,送孩子来的家长一般是口碑相传。学校入学的程序甚至比一般幼儿园更复杂和严格,需要七八步,分别是:预约、家长面试、家庭问卷调查、孩子面试等,最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试读。 新生入学都是一个一个进行,最多2个同时,班级也有人数限制。“新生太多,容易冲淡教学必需的东西。”目前幼儿园40多个学生就已经收满,如果要想入学,得到2007年9月才可以。 作为必要的原则,这些都被坚持了下来,也成为了前进的“绊脚石”。 企盼无缝的衔接 一位教育界人士认为:对民办学校设一定的“门槛”是有道理的,一段时间来,由于门槛低,导致一些“家庭幼儿园”出现,教育不合格,甚至对孩子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一定的规模和硬件要求的确有必要,需要约束和规范。”有国内12年的教学经验,李泽武也认同这一点,“但房子是不是绝对要那么大?规模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大?”在孩子安全、学习、师资能解决的基础上,能否有更好的“衔接”方式? “我们想努力达到要求,在努力寻找资金,也希望能有个比较好的方式,与教育体制达到无缝的衔接。”李泽武表态。 渴望做个真正完整的学校,但怎么来达到条件?这是成都华德福当下面临的问题。 【一个声音】自由教育不是作为噱头 对于学校的发展前景,家长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在观望和关心,李泽武当然心中有数。 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李泽武的看法是:这个有做头!作为一个老师的感受:它不是把孩子塞进老师、家长的成人理念去,而是尊重孩子的心理、身体发展特点,并以此为教育基础。作为一个父亲,他的感受更直接:父母什么都大包大揽,却疏忽了孩子的自我成长的过程。“孩子本身是个体,应该得到尊重,另一方面,他需要引导,建立意识。” “它是自由教育,但不是乱自由。”穿行在两种教育之间,李泽武认为,有些误解应该消除。“独辟蹊径,不是作为噱头。” 为什么不用教材?是不想把孩子绑在教材上,目的是发挥老师和孩子教与学的主动性。为什么不考试?学校自有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办法。每个月的月末,任课老师要为每位学生写一份评语。 “其实华德福教育并不是理想化教育,只是不主张刻板的、形式化、标准化的形式。”李泽武认为:华德福与中国主流教育并不矛盾,也不能取代。“这种教育,只是缓和一些,更强调阶段成长,它可以作为中国主流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个故事】“孟母”搬家女儿成都求学 在这个幼儿园,她每天早上干干净净地走,晚上身上带着土啊,泥啊,就快乐的回来了。” ———一位家长的话 为了到“华德福”上学,带着孩子来到成都,渐渐成为了华德福学校里的教职工。李泽武称这位去年4月带着女儿从珠海来的李艳婷为“孟母”。 从珠海来到成都 在珠海生活时,从怀孕到女儿2岁,李艳婷一直是全职妈妈。第一次听说华德福是在女儿幼儿园里,一个家长提起了成都华德福学校,当时觉得这种教育理念很不错。2006年4月份,她便带着女儿来到成都华德福学校。正在成长期的学校正需要人力,有着行政工作经验的李艳婷就加入了进去。 李艳婷的家在学校附近的琉璃场街上,租的房子,500元一个月,增添了必要的家用品,但没有电视机。“毕竟是临时的家,不能和珠海比,家的话,至少要铺个木板。”丈夫张凯是平安夜前一天才来到成都的,为了一家新年团聚。张凯说,他每两三个月就会来一次成都,去年的“五一”、“十一”都在这里度过的。几个月下来,他对成都的回锅肉已经念念不忘,而李艳婷则喜欢上了成都的火锅。 孩子快乐就好 为了接受一种教育,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张凯说,他们的出发点很单纯:希望孩子能够幸福、轻松快乐地成长。“在这个幼儿园,她每天早上干干净净地走,晚上身上带着土啊,泥啊,就快乐的回来了。”张凯笑着说,“这个东西很特别,现在的主流学校,找不到几个。” 张凯在珠海是公务员,他承认,华德福这种教育的非主流地位,“但是它恰好和我们的教育理念很契合。”“这个学校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平衡,而现在的一些主流教育就是在强求。” 一段日子下来,李艳婷觉得“心满意足”———这里的幼儿园有更多的自由,没有生硬的管理。“让我感受到,孩子回来,内心是满满的,很充实。”李艳婷说:“你会觉得那种快乐非常自然。” 来到这里的“孟母”们,经济方面大多能够承受压力,更多考虑是家庭的团聚和将来教育问题。 张凯夫妇的女儿“小豌豆”5岁多了,正在上“竹子班”,即将面临的是上小学的问题。“有可能在这里一直读下去当然好,我们都希望。”张凯说,“问题是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如果不能顺利在这里读小学,我们会去找尽可能满意的一个小学。” 从非主流教育,再跳回原来主流的教育,孩子会不会不适应?张凯觉得既然现实不能平衡,家长就得调整心态了。“不管哪一种教育,家长才是最重要的,真的到了眼前,希望能引导过渡。” 【连线美国】华德福教育实际非常传统 目前,成都华德福学校另外两个创办人黄晓星和张俐身在美国,通过邮件,黄晓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是中国创办华德福学校的第一人,请问,您觉得相对它而言,我们的传统教育应该反思些什么? 黄:我们很多时候把最近两百年学习欧美和前苏联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称为传统教育。其实,中国传统教育应该是包括孔子在内的诸子百家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华德福教育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因势利导,寓教于乐”等孔子的教育思想。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当时之所以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从而奠定中国文化基础,是因为并没有统一的教育标准,诸子百家各自设立自己独立的书院,自由地宣扬自己的思想。 记者:作为一个西方教育理念,最初在成都落户,您当时有没有担心它会在中国“水土不服”? 黄:华德福教育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教育,因为其中体现了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和老子等古代的教育思想。它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的头、心、手的整体和谐发展。从这个核心出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本土文化和自然环境挖掘出来,并融入到一切的实际操作中。 目前在有近900多所华德福学校分布在全球不同的角落,由此可见它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成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自然农业环境,实践华德福教育有很好的资源。至于说如何适应国内现行的教育体制,这也是我们在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之一。 早报记者 谭晓娟 摄影 华小峰
【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