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二学生在小高考后只剩3门主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06:03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蒋昕捷

  4月9日的学业水平测试一结束,江苏省49.6万名高二学生随即换上了新课表——除了两门选修课程和体育课之外,在高考前他们只剩下语文、数学和外语。

  去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讨论的江苏高考新政已正式实施,这套突出了基础学科地位的高考方案被认为颠覆了“传统高考”。实际上,江苏省自2000年实行“3+X”高考改革以来,单从高考科目设置上,8年来已历经4次重大调整。在改革力度与频率上,即便是第一批实行新课改的广东、海南、山东、宁夏等4省区也不能与之相比。比如宁夏今年将要实施的“3+小综合”已经是江苏8年前的老方案。广东2007年的高考方案因为“选考科目的公平问题”备受争议,而类似的考法在江苏已经实行3年,且行将废止。

  根据教育部的计划,2010年以前,全国所有省市都将实行高中课改,与之配套的高考改革也势在必行。对所有“摸着石头过河”的高考政策制定者以及一线的高中老师、学生来说,江苏的几次变革无疑是“高考改革时代”难得的样本。

  物理化学成“副科”新方案公示众口难调

  江苏的新高考方案直到今年3月14日才得到教育部的正式批准,在此之前是长达半年的争论。

  2006年9月22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该省2008年高考方案,方案中首次提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高校录取时,将按语数外3门统考成绩划定省控线,各高校再参照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

  与高校录取挂钩的“学业水平测试”很快成了争议的焦点。江苏省教育厅负责人认为,此举将改变过去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高考彻底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学业水平测试也迫使中学开足所有课程,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算是比较“狠”的一招儿。

  尽管方案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全面评价学生,各科不可偏废”,但是在高校录取中,“统考3科的成绩”与“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的权重明显不可同日而语。这在无形中把学科分成了三六九等。

  首先对此提出异议的是江元生、陈懿、陈洪渊等5名中科院院士,2006年8月,即方案公示前,他们就联名向江苏省教育厅寄出了一份建议书,指出如果把物理和化学降为“副科”,只以等级划分,会导致中学生对物理、化学不重视,不利于高校选拔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物理最能反映一个学生对物质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可以考查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徐复铭随后也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方案时“三思”。

  由此延伸出的话题是“谁会因为新高考方案受益”。启东中学校长王生认为:新高考方案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高考统考语数外3门,两门语言类课程,文科比例加重了。二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见多识广的优势将会得到体现。三是女孩和男孩比,女孩在语言学习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而男生通常在数理化、逻辑思维方面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很多人由此得出结论“新方案将有利于城市考生和女生”。

  “真是众口难调,苏北学生说经济条件好的苏南学生占便宜,男学生说女学生文科好占便宜。理工院校的教授抱怨,理科被弱化了会造成人才的结构性失调;文学院的老师却拍手称快,说重理轻文也该降降温了!”南京市招办一位负责人说,“争论是必然的,高考涉及面太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要在各方利益中找平衡确实不容易”。

  在广泛征求意见之后,江苏高考方案最终还是作了调整:外语总分从150分降到120分,语文、数学总分各增至160分,所有选报理工科专业的考生必须选修“物理”。此外,原方案中的3次“高考”简化为两次,选修科目等级被细化,填志愿的“门槛”也按照建议被抬高。

  方案经教育部批准后,在北京参加两会的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感慨道:“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