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四趟原就读小学办成跨区择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3日00:49 新京报
  

  学籍所在地不愿放优等生

  前天上午10时,王玲(化名)在东城区教育部门拿到了小升初的报名卡,她松了一口气。她的孩子在大兴读小学,户口在东城,根据今年的政策,她可以在任意两区为孩子报初中,她选择了在东城报名。

  她的理由是东城的教育资源比大兴好,而且政策变化比较快,不趁早到东城恐怕回不来了。

  为此,她到孩子原来就读的学校跑了四次,因为孩子得过许多一等奖,原来的学校劝她不要到东城报名。

  众多一等奖成为优等生当天,王玲在东城教育部门拿到报名卡后,到一所中学报名,她只拿了一张记录孩子成绩的纸,虽然其他家长拿的是厚厚的简历,但她的纸分量却更重。

  “作文竞赛一等奖”、“英语竞赛一等奖”、“口语竞赛一等奖”,纸上详细记录着孩子获得的证书,她的孩子还是北京市三好学生和红领巾奖章获得者,考过了公共英语二级后,还参加了公共英语三级的考试,其他的孩子基本上只通过了公共英语一级考试。

  “你的孩子没问题,一点问题也没有,完全可以上更好的学校。”其他的家长说。

  王玲说,她只是想让孩子离家更近一些,而且想报学费低的学校,省下的钱可以给孩子请很好的家教。

  学前班开始请研究生家教王玲说起自己的孩子,嘴边一直带着笑,与其他家长的担心情绪完全不同,充满自信地认为孩子能够上好学校。

  王玲说孩子5岁的时候,还在上学前班,自己就给他请了家教,而且是名校的研究生。“那个时候不贵,一个小时才30元钱。”王玲说。孩子大一些,她又给孩子报了奥数班和英语班,孩子考取英语等级证书也比别人早。

  “你很有眼光,我们报班都晚了,现在

竞争力和你的孩子没法比。”别的家长说话时眼光里透出羡慕。

  原学校不愿优等生外流“为了让孩子转到东城读初中,我一共到原学校跑了四次。”王玲说着原学校的“刁难”,但也带着自豪感。

  她说,每次过去,学校都会增加一些条件,比如说自己没有带户口本,但是提前并不告诉自己需要带,下次再过去的时候,学校又说缺少什么证件。

  “每次过去,原学校的老师都劝我,说他们的学校也不错,孩子在那里读也耽误不了,我每次回答得都很坚决,坚决要回东城读初中。”王玲介绍。

  前天是大兴受理跨区报名的第一天,也是东城区受理跨区报名的最后一天,当天上午,王玲在大兴区教育部门拿到转出的证件,就急忙驱车赶到东城,拿到报名卡时,在办公楼里看了又看。

  本区续读

  学生:小苗(化名)

  就读小学: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所报初中:101中学等三所学校

   先上网后实地考察了解报考学校

  家长称孩子能不能上好初中成浩大“工程”

  5月11日上午10点多,首都师范大学附中的校门内,一条队伍蜿蜒了几十米长。这是首师大附中小升初报名启动的第一天。“没想到星期五还能来这么多人”,这出乎队伍末尾李女士的意料。

  李女士是来给女儿报名的。女儿小苗在北师大实验小学读书,是学校的三好学生,也是区里的三好学生。李女士说,6年来,小苗的成绩从来不用自己操心。

  但没想到临毕业前,孩子能不能上一个好的初中,却成了一项浩大的“工程”。

  李女士先是上相关网站,了解各学校的情况、今年的招生名额和政策。而每到周末,李女士就开始带着小苗,到有意向报考的学校去看校园,亲自考察教学环境。

  大约4月下旬,全家决定要报3个学校:一零一中学、理工大学附中、首师大附中。

  “没说有考试,也没要求带证书。但我还是带了。”李女士觉得幸好自己带了,因为排队时一打量,几乎每个家长都是两手准备———除了学校要求带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还有自编的学生成长材料、荣誉证书。比起人家制作精美的“成长手册”,自己装材料的塑料文件夹显得很简朴。

  李女士有些后悔自己对这场“小升初之战”的激烈程度认识不足。她听说,有的家长从去年底就开始了解相关信息了,并且为了给孩子加筹码,学乐器、学体育,都是从多年前就着手了。

  “说不考试,可是这么多孩子竞争,不考怎么选拔呢?我就对她说,肯定还是要考的,好好准备吧。”李女士这么认为。

  12点时,报名桌后面的6位老师,每个人身后都多了一堆报名材料。

  来京借读

  学生:王小龙(化名)

  就读小学:宣武区某小学

  所报初中:第11中学、回民学校

   借读生欲读名校咨询屡碰壁

  家长询问诸多名校均被告知不收借读生

  “我的孩子在学校名列前茅,没想到上一个好学校也这么难!”王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无奈中透出一丝愤怒。

  王先生的孩子没有北京户口,是借读生。王先生发现,他的孩子就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学校。

  家门口的学校不收借读生

  王先生的孩子王小龙(化名)2004年起在宣武区某小学借读,今年6月即将毕业。前几天开家长会,其他同学都可以填报“小学升初中双向选择类学校意向表”,但班上几个借读生没有资格填。

  今年四月初,北京市教委要求有北京户口的小学毕业生,以划片的方式免试升入初中。

  对于外地户口的学生,则由学生自己联系学校。小龙如果继续在宣武读初中,他是可以在区里的安排下被划入一个普通的学校。

  但是他更愿意让孩子在崇文就读,“现在我们在崇文区买了房子,孩子小离不开家。”王先生说,目前他看上的学校有50中、汇文中学、109中、11中分校等。

  前日,在50中的教务处,王先生被告知学校不招收借读生。汇文中学的门卫说,他们是以小学推荐学生的方式来招生的。

  昨日,王先生又去了几所学校。11中报名登记处分为“本区”和外地两部分,王先生登记之后,现场老师解释说,由于没有接到上级的通知,目前还不能确定收不收借读生。

  王先生说,这些天他天天在想这个问题,“现在倒是不让给学生考试了,但这简直是在给家长考试!”

  孩子不解为何不能上名校

  “我儿子这三年的学习成绩是全优的。”王先生出示了小龙的《小学毕业生综合评价手册》,手册显示小龙在宣武区该小学四到六年级的所有学业评价均为“优”。而在这份表的综合素质栏内,班主任评价道“学习踏实努力……自主学习能力强……多次被评为文明标兵和守纪标兵……”王先生为儿子制作了一份十几页的“求校”材料,包括“简历”、各种荣誉证书、英语考级证书和获奖证书。根据教育部门规定,这一堆的证书在学校招生中将不被采纳,“还是准备好,万一有用呢。”现在,王先生不甘心小龙只上一个普通的中学,但想进名校却没有“门道”,“许多名校根本不接收借读生。”王先生说,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让孩子到离家很远的宣武区读书。

  “我已在北京工作多年,税也交了不少,孩子也上了好几年学,为什么不能和别的孩子一视同仁呢?”,王先生很疑惑,他更是无法回答孩子的疑问,“学习好没用吗?”(本版采写:本报记者王殿学 马永春 相丽丽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杨杰)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