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影响几代中国人命运的考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21:02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6日电 (邹艳艳) 1978年3月,31岁的插队知青老鬼脱去山西大同机械厂的工作服,揣着北京大学新闻系77级的入学通知书踏上北上的列车。这位从570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被录取的大学生。

  1977年12月,中国恢复了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570万名年龄介于13岁到37岁的应考者涌进考场,录取人数为27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国计划招生的人数恰是30年前参加高考的人数——570万。

  相比著名作家杨沫之子老鬼的“圆梦”初衷,高中老师张世河则自嘲是个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1977年,28岁的张世河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在民办小学教课的微薄收入连孩子的奶粉都买不起。恢复高考的信息是从妻子做鞋样的报纸上得来的,这位做梦都想有个“公办”身份的山村教师连夜赶到县城,搭上了1977年高考报名的“末班车”。

  张世河脚上的“

状元”鞋无声地丈量着备考的时光。妻子拿家里最厚实的鞋底为丈夫做了一双“状元”鞋,希望这些用红墨水浸过的鞋子能为丈夫带来好运。最终他如愿成了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的学生。

  1987年,恢复高考的第10个年头,张世河的女儿张春凤走进高考考场。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本想报考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张春凤,却在报考志愿栏里填下学费和生活费“全包”的军事院校。为此,这个坚强的女孩偷偷地哭了一个晚上。如今已是北京一家公司副总经理的张女士回忆当年的高考,感慨万千:“高考改变的不仅是我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我对人生的态度。”

  1997年中国迎来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陈步根也迎来了“定夺人生”的高考时刻。在恢复高考20年后的考场上,这位来自福州的男孩挥汗如雨,在微微发潮的考卷上书写自己的锦绣前程。如今在一家外企做设计师的陈步根说,接到北京印刷学院的入学通知书的那天,他骑着单车一路狂奔,正在变声的嗓子把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我的1997》吼得“七零八落”。

  当千禧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绍兴男孩陈敏正在做高考前的紧张复习。新推出的“3+X”科目考试方案让成绩优异的陈敏心里直打鼓,为了熟悉这种崭新的考试模式,陈敏买来大堆参考资料刻苦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他被

浙江大学法学系录取。2003年,香港高校首次在内地招生,勤奋上进的陈敏向香港大学递交了入学申请。陈敏如今在一家国际知名的律师事务所供职,他坦言,他的人生从走进高考考场的那一刻起开始“峰回路转”。

  据了解,在恢复高考的30年间,大中专学校共录取了3600万人,高校录取率从1977年的4.7%提高到2006年的56.85%。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5,9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