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走出两千名中美杰出英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4日09:55 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消息]6月23日,在海内外友人的声声祝福中,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迎来20岁生日。

  从1986年创办时的筚路蓝缕到发展为合作最为持久、教学最为成功、国际上最具影响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心见证了中美两国关系及文化交流的风雨历程。无论是中西交融的特色教育管理模式,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办学条件,更或是近两千名在中美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杰出英才,都向世人展示着中心日益成熟的魅力与风采。

  国际化:不出国的留学绿地

  成立伊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便彰显出国际化的特色。

  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时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穆勒的推动下,在中美两国领导人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多年努力终于在1986年金秋结出了硕果:9月10日,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在南京大学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迄今为止,南京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两校的这一首创性合作,以及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运作方式在全中国仍然一枝独秀。

  中心从成立以来,一直有着“不出国的留学绿地”的美誉。

  1986年起,中心开始实施联合证书项目。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在结业时得到由南京大学校长和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共同签署的“中心”结业证书,而且之后还有机会申请霍普金斯大学的“鲍大可奖学金”赴美深造。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余名学生一起坐在中心的课堂上学习。在中心,不仅随处可见黄肤黑眸或金发碧眼的中美两国学生,还能见到来自英国、日本、罗马尼亚、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年轻身影,中心的教室被戏称为“总是在开国际会议”。

  中心的教师同样拥有国际化的教育背景,一批活跃在国际舞台的俊彦翘楚经过严格的选拔之后走上中心的讲坛。长期以来,南京大学选送了众多本校人文社科领域拥有博士学位和国际教育背景的教授参与中心教学,霍普金斯大学则延聘一些常春藤名校的资深教授或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权威学者来到中心讲学,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不出国也一样留学”的喜悦与收获。

  在中心,中国学生由美国教授用英语教学,学生要用英语完成所有的作业和考试;而外国学生则由中国教授用汉语教学,他们也要用汉语听课、阅读、写作和考试,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内外有大量和密切的双语交流。与这种国际化的教学方式相得益彰的是,中心在国内独一无二的特色管理模式,即中外学生同吃、同宿,同学习、同生活。学习中的相互交流、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帮助,使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跨国”伙伴关系。

  学术性:开放式的科研基地

  为推动国际学者之间的交流、加强南京大学与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的合作,2000年10月24日,中心在原来的基础上,建成了集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南大-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这是我国首家由中外两校共同投资、共同管理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也是两校间的重大国际文化学术交流项目。

  中美两国学者共同组成一个学术委员会,为国际问题研究所提供学术指导。两校分别委派著名学者担任学术委员会的中方和美方主席。该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协助招聘学者、审定研究方案以及推荐并确定研究人员。在研究人员的选拔上,研究所的眼光也很“挑剔”,只有那些在政治、社会、经济、法律或国际关系等领域内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称,或正在从事以上领域研究的博士后学者和已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才具备申请资格。

  中心以其开放的胸襟与浓郁的学术气息,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着南大与中国的声音,同时也深深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

  复合型:跨文化的人才高地

  20年来,作为培养中美杰出英才的摇篮,“中心”走出的近2000名中外学生,活跃在中美两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媒体、非政府组织等。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中国、美国、其他国家著名大学的教授、学术机构的研究员、外交机构的高级别外交官、中美著名律师事务所或咨询公司的合伙人、贸易公司的创办人。

  “中心是个战胜自我的地方”、“中心成为人生中的特殊记忆”、“这是一种新的文化与教育交流的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各国减少误解、增加信任具有普遍意义”……在回首中心的教育与培养时,不管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对中心的评价几乎如出一辙,那样动情,那样真切。

  虽然中心的师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从事的专业、个人习惯、爱好也不大相同,甚至在某些问题上会出现某些摩擦或者冲突,但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锻炼,彼此的宽容与交流,个性的平等与尊重,中心不仅成为传授国际化知识的摇篮,更在中西之间架起一座友谊与文化的彩虹桥,成为名副其实的“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实验室”。

  在目前就职于甘维珍咨询公司的前美方中心主任高倩倩看来,中心培养的学生绝对数量虽不多,但他们却好比一颗颗有着中美文化两方面基因交融的种子,播到哪里,哪里就会长出消除中美两国误解、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参天大树。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