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护士讲述十年美国医患见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19:12 卫生与生活报

  我离开中国以前,医疗系统刚刚开始所谓的改革,那时候病人看病住院是求着医生护士,别看我只不过是才毕业的小护士,求我的人也不少。那时的患者对我们又敬又怕。今天再看中国的媒体,打骂医生护士满眼皆是,患者一肚子怨气,医生一肚子委屈……可见医患之间的关系已紧张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在美国的医院工作十年, 感觉是美国的患者比起中国患者难“伺候”得多。医院本身是社会的窗口,各阶层的人都要接触。但是这些穷富不均、肤色不同、种族不一的患者群体,大部分敬佩医生,尊重护士。

  中国病人在看病时很注重医生的年资、医院大小,花不少力气找熟人打听医生的看病能力等等,特别怕花了冤枉钱。在美国,当患者选择医生时,保险公司只给出一大本的医生名单,上面只有执业号码、地址电话和医生所属专科,患者选择医生的原则只是一个——离家近。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医生是受过长时间培训的专业人员,是专家,是能够照法律要求通过执照考试合法行医的医生。

  中国看病难,美国也不易

  我在一次回国时,为了帮朋友的母亲看病,曾经到过两家北京的医院。医院名字我不便提,其中一家赫赫有名。一进医院大厅,我立刻头昏眼花,全是人,空气污浊,而且随处可见号贩子,据说有的病人家属大约需要凌晨就到医院来排号。一位年轻太太是来看脊椎的,问我挂号以前是否找过熟人,我说:“凭什么呀,我除了要交纳专家挂号费用,还要多给号贩子50元。”她觉得我很不懂人情世故,说你可以问问在这里看病的,没熟人能看好病吗?

  相比之下,美国的患者一般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有病或者需要定期检查,只要不是急诊,都是提前打电话和医生预约。到预约的那天,医生并不一定能准时按约定好的时间接待你,所以在诊所你可能要多等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侯诊室里常坐满了待诊病人,但美国的病人很有耐心,也多能理解。因为他们觉得医生不来一定是在医院检查病人或有会诊。有的时候医生会拎着文件包喘嘘着小跑进入诊所,向大家说抱歉。

  问题是什么是急诊,如此长时间等待的病人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急诊?一个二十岁先兆流产的妇女和一个七十岁神智恍惚,血糖高至无法测出的老人谁更应该先看医生?有的孩子淘气弄破了手指,家长也带来看急诊,不让他们等着,难道让个因为玄晕而摔得大腿骨折的八十岁老头等着不成?治病救人不讲先来后到, 更不能以“红包”来买卖生命的安危。

  道德观念和法律制约

  我刚开始在美国医院工作时,曾经有位病人腹疼,他手腕上的标志显示他是假释期的犯人。而且他犯的罪让我无比厌恶 CHILD MOLESTER(儿童性侵犯)。可以说我对他非常鄙视,因为我从心里“歧视”他。到第二天早上,外科实习医生来查房的时候,发现他的情况非常危急,问我关于他的治疗和病情,我自然是一问三不知,还满不在乎地随口说了一句 我才不管那么多呢,反正是个性罪犯。不料,那位实习医生当众对我吼了起来:“我不管他是谁,他是病人!病人! 病人!你到底懂不懂。”

  国内曾有一篇关于

爱滋病患者因为坦白自己是HIV阳性,被几家医院拒绝治疗的报道。分析其原因就是歧视和恐惧。如果是普通百姓,不了解HIV,产生歧视和恐惧我比较理解,但是作为医院,治病救人的专业机构,这样将病人推来推去,请问医院还有没有一点责任感?

  美国护理教科书及临床的实用技术参考书中,头两章必定是美国护士学会对执照护士的相关职责和要求,另一章必定是相关的法律规定,然后才轮到讲述专业技术。许多医院, 当你走进任何一个病区, 墙上首先挂着“病人的权利”。除了对病人的权利要谨慎对待外,其他还有“病人隐私法案”,忽视了任何一条,除了民事赔偿之外,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美国的医生在病人转院、推荐会诊时也曾经有人互拿回扣,医院也曾有因为病人保险不合格拒绝其入院治疗的现象。但是美国针对上述的丑恶现象,在1995年通过了关于

医疗保险中的欺诈、回扣法案,在1986年通过了急诊室法案。在推荐病人时,医生之间收取回扣,除了民事赔偿同时要担负刑事责任,并且制定了对匿名检举人的保护措施。在急诊法中,任何接受政府补助的医院,不得因经济因素将病人拒之门外,否则医院将遭到重罚甚至承担刑事责任。因为见死不救在诸多案例中和谋杀罪并论。

  曾经有家医院,入院处的小姐小心谨慎地询问病人的保险情况,因为没有保险,工作人员又是抱歉又是内疚地告知病人可能不能接受其进入急诊医治。病人离开了,但是医院的麻烦也来了。卫生联合会上调下查地折腾,最终对医院罚款9万美元,医院的管理层对入院处人员教育再教育,还要同时通过媒体不断向社会道歉。

  其实,美国病人比中国病人“娇气”多了,也难对付多了。他们很清楚自己应该从医生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也很会用法律去约束医护人员。护士们在请患者签署某个检查性操作的同意书前,会反复确认患者是否得到操作医生的通知及详细解释,是否已经明了此项检查的过程、目的及可能出现的意外等。我曾经左臂鹰嘴骨折,我的骨科医生为我非常详细地讲解手术和非手术的预后对比,这个预后一直讲到我更年期以后可能会出现的不适及如何处理。

  医护人员在医院中承担相当大的风险,但是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在美国,胡搅蛮缠的病人家属并不少见,洛杉矶市中心几家医院的急诊室窗口都是防弹玻璃。但患者也好,家属也好, 你想闹就不行。曾经有位黑人家属无法承受母亲去世,纠集了兄弟姐妹在ICU大吵大闹,口出威胁,先是保安们毫不客气地把他们架出去,几分钟后警察到场,当场将肇事者全部逮捕。

  医护人员的收入

  在美国,一个才拿到执照的全科医生,平均年收入不到十万美元;一个外科医生,平均收入也不过二十几万美元。比起全美年人均收入30,000美元,医生收入不低,但比起商家CEO、明星,美国的医生也就是个中产阶级,可是美国的医生个个安之若泰,没见谁愤愤不平。

  现状比较

  出国之前我为一家美国公司做过两年医药代表。一盒

抗过敏药八粒,从美国药厂进入到中国的医药公司,包括外汇差价、运费、关税,最终价钱是14元人民币一盒。有进出口权的医药公司倒买倒卖给没有进出口权的小公司、医院,三倒两倒就成了二十元多元人民币,等药品到了药剂科窗口,就变成了35元人民币每盒。

  美国,一只抗凝剂LOVENOX基价90美元,一只促红细胞生成素1毫升基价500美元左右。有一次医生给病人开了这种药,我左等右等,不见药剂科给我送上来,打电话催,被告知必须由我本人到药剂科签字领药,因为超过500美元。

  1995年,我所在城市的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主任、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主任、胸科医院药剂科主任都是我的主攻名单。当时老百姓的工资加奖金能有1000元人民币就不错了,我们的一位医药代表请胸科医院药剂科女主任吃饭,一顿饭1500元人民币她还不满意,非要到2000多,差点没把我那位同事气晕。

  中国医院进药权在药剂科,医生说了不算。美国的进药权则完全听从医生,只有医生需要才能进药。美国的医药代表重点是要跑医生诊所,也在医院开宣传会,宣传会上请与会人员午餐,标准是每人7.5美元, 就这么一顿午饭,还成为一种新鲜的销售方式,中国医务界熟知的默克公司、辉瑞公司都在鼓励这一新兴的销售手段,《纽约时报》大为赞赏这种“午餐”制交流。

  美国保健费用是第三方付费制度,也就是保险公司统一处理查账。价格、付款等等金融操作,对医生开出的医嘱、处方,包括住院天数都有相关的规定,如果不符合保险公司的要求,保险公司可以调查甚至停止付费。在没有接触现金的机会下,患者就是想送红包也无门可投。

  医院的资金来源

  在美国这么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曾见到一例见死不救的,在我处理的病人当中,身无分文的流浪汉不在少数。曾经有位意大利游客,在洛杉矶病倒,没有保险而且举目无亲,手术后并发感染,我所在的医院是所教会医院。光这位病人的手术、治疗等费用, 医院方面要承担将近一百万美元的债务。那么美国的医院靠什么维持运转呢?

  联邦政府补助 99%的医院每年都会向联邦、州政府提出治病救人的补助费用。联邦的补助费用是从税收中来。众所周知美国税高,但是美国的税收是高收入高税收,你有能力赚大钱,你就要加大对社会的回报。美国人工资中至少有30%上缴了税收,这个税收中的15%用于社会基金,包括穷人的医保、残疾人的补助、个人的养老金。

  美国商业法规定,凡是慈善机构诸如医院、学校、图书馆等等,所获得利润必须再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如果将利润暗中分红,不但免去免除商业税的优惠,还要重税重罚。

  社会捐助 宗教意识是美国维持道德观最重要的一个力量,教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奉献。金钱、时间、物质等都可以。很多虔诚的教徒会将自己收入的10%捐给教会。而大多数医生、护士、工作人员都是天主教徒或者基督教徒,除了在金钱上和物质上的奉献外,这些人的责任心都极强。

  富人募捐 所谓的富人就是像比尔盖茨那样的企业家、明星等社会名流。其实在美国不只有钱人才行善,没有那么多钱的中产阶级照样以各种方式捐款捐物。在很多医院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人名,这些人当中有很多是医生,他们都是被医院纪念的捐款人。有的病房门口贴着铜牌,铜牌上的人名都是这个病房的捐赠人。 ●俞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