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 正文

新农合需要什么样的两网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4日14:38 健康大视野 医药卫生

  “新农合”需要什么样的“两网建设”?

  药品监督网 与药品供应网的“两网”建设是对新农合的重要补充,如何让农民群众在指定的药店购买药品,到指定的医疗机构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真正的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就是要坚持“两网”与“新农合”的有机融合,这样,既提高了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也为实现“两网”建设与“新农合”的成功对接提供了范本。“两网”
建设和“新农合”的推进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矛盾,坚持“两网”与“新农合”的有机融合,不失为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新农合”试点中遇到的医药成本过高等问题,就可以通过“两网”的融入而得到解决,而“新农合”定点药店的设立,也可以促进药品供应网络的长效运行。希望各地积极探索,整合现有的医药卫生资源,为“两网”建设与“新农合”的结合提供更多的可操作的经验,让农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惠。

  要用“两网” 运行的实际效果, 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这不仅是“两网”建设的价值所在,也是“两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再次,必须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并不断总结完善,创新工作机制,提高“两网” 的运行质量,使“两网” 更好地融入“新农合”服务于“新农合”,形成“两网”建设与整个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大配合、大协作。总之,农村药品“两网” 建设和“新农合”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就医用药问题的“民心工程” 和“德政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当前“新农合” 广泛深入开展之际,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应主动跟进,抓住契机,创新机制, 强化措施,在做大、做实、做强“两网”上下功夫,全面提高“两网” 运行质量,切实增强“两网”的社会功能,使“两网”的作用在“新农合”的实施中得到充分发挥,彰显“两网”强大的社会效益,使“两网”和“新农合”共同为农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路,朝向何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这条真正为农民谋福利谋利益的路,已经从各地进行的试点工程起步了。今后,这条惠泽百姓的光明大道通向何方,还需我们的共同努力。(导语)

  我国有13亿人口,大部分都生活在农村,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形势下,如何减轻农民的就医负担,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焦点。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地从2003年开始推进试点工作,这一制度的推行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试点范围不断扩大,2004年全国有333所试点,2005年就已经发展到678个试点,而且在全国已经有一定的覆盖面,具备相当的代表性。第一批300多个试点县已经运行了近三年,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对前一阶段的试点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通过评估看一看试点的运行情况到底如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该制度是否符合农村的实际和广大农民的意愿,为下一步推进这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决定2006年对全国的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行评估。今年2月份,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委托

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和
卫生部
统计信息中心等单位组成联合评估组,分四个专题对全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评估,目前各组已提交了专题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评估的总报告。

  “新农合”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建立农民的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这是第一次,体现了农民解决农民医疗保障的责任和义务。对于保证和改善农民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从总体情况来看,试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型农村和合作医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运行情况看,资金运转安全,制度运行平稳,农村居民对服务利用率明显改善,医药经济负担得到了减轻,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有所增强,促进了农村卫生的发展。评估组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组织体系、筹资机制、资金管理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框架和基本原则是在总结历史教训和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符合大多数农村实际,在一个时期内可以保持基本稳定。在实施过程中,各地区积极探索适合于本地区实际的合作医疗补偿模式、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保证了基本制度框架的统一与因地制宜的结合,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发展性。尽管在具体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方面,还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农民群众的意愿及实际运行情况逐步调整和完善,但是基本制度是成功的、可行的,是符合农村实际和大多数农民意愿的,可以积极地推进这项工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