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力元集团崩溃内幕:拿号速度数量居全国之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14:39 三联生活周刊

  没有名牌产品,基本不占市场份额,康力元集团在中国制药行业只是个小角色。2006年1月药监局注册司司长曹文庄落马,康力元董事长汤旭东开始接受中纪委调查。前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双规”不到一个月,2007年1月2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收回海口康力元的GMP证书,集团停产清查。2002年至2006年底,康力元在国家药监局注册的新药数目达到了274种,按业内说法,“拿号”速度和数量居全国之最。尽管还没有直接证据被披露,随着药监局腐败案的层层深入,“国药准字”交易中的另一方已经浮出水面。

  一个帖子引发康力元崩溃

  2006年3月16日下午15点半,张志坚从“西部药学网”转发了一个题为《康力元(集团)涉嫌巨额行贿SFDA曹文庄等》的帖子,内容包括“中国医药界在药品审批方面最有能量的企业是康力元药业(集团)”。以及康力元老板为郑筱萸、曹文庄等药监局官员在西湖边买

别墅等言辞。由于找不到原始发帖者,4月26日,第一个转发者张志坚被海口市公安局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刑事拘留至今。

  张志坚并不是引发药监局腐败案的导火索。他是海口一家药企职员,他贴帖子的时候,郝和平与曹文庄已相继落马。“曹文庄一出事,康力元就牵出来了。”这则医药圈内的传言很快有所印证。2006年5月,药监局要求康力元“自查自纠”,7月中旬始,国家药监局和海南省药监局先后组织了7次针对海口康力元药业的“飞行检查”。当时,康力元依然强势地声称张志坚造成了400万元经济损失,7月20日还派人要求张志坚的父母从海口去浙江康力元道歉并赔偿10万元。“飞行检查”最终没有查清问题所在。10月由中纪委驻国家药监局纪检组出动,专门针对康力元的新药报批材料等问题进行检查。11月康力元停产。

  张志坚与康力元没有利益冲突,但熟知“新药”内情。他本人在一家外资药企的产品研发部门工作,也就是改换药品的包装和剂量,以此申报新药的生产批号。“现在一般药企很少有研发机构了,所谓的研发部其实就是注册部,专门负责申报,和药监局打交道。”高纯曾是一家大型药企研发部主任,“原国家药监局门口曾长期聚集着来自各药厂‘跑号’的,后来又出现了很多药品开发公司,专门做‘国药准字’的中介生意”。但是康力元被认为拥有着更为直接的渠道。据康力元员工透露,康力元的两位总裁与郑筱萸早在1996年就认识,私交很好。总经理助理贺晓华说,康力元每年获得批号的新药在100个左右。“即使是国家药监局1年批1万多种新药的大背景下,康力元还是数一数二,它一个公司相当于美国1年的新药数目。”一位知名药企的负责人说,“大部分药企1年只能获得三五种新药的生产许可。康力元获得批文的能力被公认特别强。”

  康力元的药业构架

  康力元是伴随着国家药监局发展起来的。尽管是金华人,汤旭东、汤小东两兄弟并没有选择药企遍地开花的浙江起家。1998年汤氏兄弟在海南收购药厂,成立海口康力元药业集团。同年国家药监局成立。对于康力元的异军突起,据浙江医药行业内人士说“很突然”。“金华有几十家大型的药企,但是康力元并没有什么名声和基础,基本上是凭空做起来的。在海南注册的好处是,那里是特区,有很多优惠政策。”地标改国标的过程中,康力元找到了寻租空间。“‘国药准字’的出现不仅是批准权力的集中,也要求所有的药品将工艺配方资料全部上报。”高纯说,“虽然我们没有什么新研发出来的药,但是以前每一种药品都有专利受保护的期限,1年到5年不等。所有国内的药厂都在等期限一到立刻就仿制,当然,事先要拿到国家药监局的批文。所以药企提前一两年就开始和药监局疏通,批号给谁谁就能生产。”除了抢夺有限的“国药准字”资源,原药监局掌握了所有药品的工艺配方。“全国的新药资料都在药监局的药品审评中心,这里就像一个大超市。各药厂辛苦研制出来的技术,在药监局某些官员处可以购买。一套技术含量高的新药资料定价上百万元,批号就更贵了,因为市场普及率低但需求量大,容易形成垄断,一个厂家生产一段时间后,其他厂家才能购买。”当时药企的“认证专员”都羡慕康力元的渠道,康力元的销售人员曾自豪地宣扬:“什么药好卖,我们就能生产什么药。”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