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历及孤独感对性格的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15:16 大洋网-广州日报

  被女孩拒绝令他陷入了最深的自卑 他通过屠杀来逃避自卑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为关系。

  就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所做的一切从根本上而言都是为了关系。

  虽然我们常说“享受孤独”,但假若一个人彻底陷入孤独,那么他几乎一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可以说,孤独是孤独者的堡垒。就是说,过于孤独的人,孤独是他们的一种需要,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要么,他们很容易在关系中受伤。要么,他们没有学会用好的途径去建立关系,于是很容易在关系中伤害别人。

  通常,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孤独者因为没学会如何建立一个好的关系,容易伤害别人,于是也很容易被人疏远,而被疏远则是对他的伤害……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链条。最终,他们干脆沉溺于孤独中,那样才可以不受伤。

  然而,孤独的另一面是对关系的渴望。一个人越孤独,对关系实际上就越渴望。

  并且,孤独者普遍对一般的人际关系——同学、友谊、老乡或同事等——抱有的希望比较低,因为屡屡在普通关系中受挫的他们容易认为,这些关系是指望不上的,他们也无资格去指望一个普通人对自己多么好。但他们势必会指望一个关系——最亲密的关系。

  与父母和家人的关系自然也是亲密关系。然而,孤独者之所以变成极端的孤独者,一般都与家人密切相关。由此,他们对家人也早已极其失望,而将渴望放到了一种未来的亲密关系上,那就是恋爱关系。

  由此,他们将对人际关系的几乎所有渴望都放到了恋爱关系上,而一旦这个关系也受挫,他们就会陷入崩溃。

  这,或许是赵承熙,以及无数因情而大开杀戒的罪犯的共同心理路程。

  欲模仿者透露两个屠杀动机

  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枪击案诱发了模仿效应,一些人已视赵承熙为榜样,威胁制造屠杀。

  17日,波士顿大学一名20岁男生对一名19岁女生说:“我要带枪到你们学校,杀死你和你爱的所有人,弗吉尼亚工学院发生的一切将重现。”

  19日,加利福尼亚州一名28岁的男子扬言说,他要用AK47步枪和土制炸弹大开杀戒,要让弗吉尼亚工学院的枪击案“相形失色”。

  这两名男子都被逮捕,并被限制人身自由,还被强制要求做心理治疗。此外据报道全美已发生了十几起类似事件。

  显然,赵承熙的恶行唤起了这些人的共鸣。那么,可推断这些人之所以有共鸣,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人格结构,有相同的心理问题。

  前面提到的两个试图模仿赵承熙的男子,就分别反映了赵承熙发动枪击案的两个重要动机:

  一、报复自己所渴求的女孩,杀死她和她爱的所有人。

  二、做一起具有轰动性的事件。

  这两者相辅相成。要认识这一点,须懂得一个道理:亲密关系中的受伤,是最大的受伤。

  这样的受伤,令赵承熙和他的模仿者感到自己极其没有价值,极其没用。于是,他们要做一些事情,化解这种超级没有价值的感觉。

  没有价值感的源泉,来自于他们不能影响自己所渴望的女孩,不能令她们接受自己想与她们建立密切关系的愿望。可以说,在她们面前,他们完全无能为力。不管他们怎么做,他们都不能打动女孩。也就是说,他们对她们根本没有影响力。

  现在,他们就要展示,不是这样,他们其实能彻底左右她的意志。剥夺一个人的生命,不是对这个人最大的左右吗?

  所以,他们对自己渴望的女孩发出死亡威胁。他们还认为,其他人,尤其是这些女孩所爱的人,阻碍了他们的意志的展现。于是,他们对这些人也发出了死亡威胁。

  从根本上而言,这种死亡威胁甚至屠杀,是为了展示自己控制别人和社会的能力的,那么,自然是越轰动越好,因为那样才能满足他们的自大感。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亲密关系中的受伤,会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

  一时疏忽催生恐怖“炸弹客”?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