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治 > 正文

超时劳动亟待规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00:51 民主与法制时报

  超时劳动亟待规范

  “我给你们反映的问题能不能答复?这次大接访是不是搞形式?”面对执法执纪组接待人员,一个姓燕的青年坦率质疑。

  燕先生是一个特殊的“上访者”。他住了五六年监,去年已经刑满释放,“来这里就
是想说说心里话”。

  燕先生曾在巩义监狱服刑,他反映那里工作超时严重,“有一年多没有在夜里两点前睡过觉。一月吃不到一两油,四个月后,腿就浮肿了。生病了很难请假休息,有的人几年没有休息过一天,活干不完还要罚钱。”

  周殿才政委听说这件事后严肃地说:“超时劳动是不允许的,省局三令五申,专门下发文件禁止超时劳动,省局一直在抓,查实后一定处理。他反映了监狱执法工作的一些问题,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也会促进我们加强管理,改进工作。”

  “现在监狱系统正在搞监企分开,要规范运行,从煤矿等一些劳动强度高、危险的行业中撤出,让犯人干些技术活,学到一技之长,真正做到让犯人劳动改造,而不是去靠劳动挣钱。”

  罪犯需要更多关怀

  尽管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接访中服刑人员的权益保护成为真正的热点,反映的问题还是让监狱管理局感受到了挑战。

  安阳市文峰区的马宏昆是坐在轮椅上被人推到大接访的现场,他说:“我不是来告状的,是来要求保障自己的生活。我下肢残废,大小便失禁,为了能来这儿,我已经两天没敢吃饭了。”

  马宏昆说,他从1994年5月到新乡监狱服刑,2000年10月在监狱中因伤致残,无法正常生活,被鉴定为四级伤残。他认为自己应该是一级伤残,要求重新认定伤残级别。

  接访警察介绍,马宏昆在扒房时严重违反劳动作业章程,造成高位截瘫,后认定四级伤残。按照规定,四级伤残要赔偿4000元,但是考虑到他家庭困难,监狱赔付了两万元。申请人现在已出狱,重新确定伤残等级标准需要重新鉴定,这应该到当地民政部门和劳动部门。

  马宏昆是在劳动中受伤,而崔新圈却是被同监狱的犯人打成残疾。

  “我们一家没法活了!”崔新圈的母亲没说几句就哭了起来。崔新圈大声地呜哇,愤怒地用手比画着,他不能清楚发音。

  崔新圈,2003年被判刑到焦作少年管教所(原为少管所,后改为改造成年犯人的监狱)服刑。2004年9月11日,在填写改造

思想汇报时,与小组长刘德荣(犯杀人罪)发生争执,遭到刘的毒打,满面流血,昏死过去。后来,崔被确定为四级伤残,落下终生残疾,说话不清,手脚行动不便,吃饭都有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刘被加刑四年,但刘没有经济赔偿能力。

  崔的母亲认为人在管教所被毒打一两个小时,没有人及时制止,后来又没有受到及时救治,管教所负有责任,要求赔偿26万元。

  接访警察告诉母子俩先到焦作少管所要求处理,如果一个月之内对方不答复,再来反映。同时他表示,将汇总核实情况后,批复到焦作少管所。

  接访现场接待十余批要求维护自己权益的人员,有一部分是伤残人员,坐着轮椅、拄着拐杖来的。“对于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到哪些部门,走什么样的程序,涉及面很广,不好界定,也远非监狱管理局能够独立解决。”一位律师如是评价。服刑人员的权益保障,看来任重道远。

  接访须有长效机制

  相对于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系统大接访的“热闹”场面,这次监狱机关执法大接访“冷清”了很多。

  专业人士认为,监狱机关有其特殊性,自由裁量权小,社会接触面小,参加这次大接访的主要是服刑人员家人和刑满释放人员。

  罪犯在监狱就有举报箱等申诉举报的途径,管理机关印制发放了几万份狱务公开手册,提高了执法工作的透明度,比如,减刑必须三公开,让犯人都知情,将一些问题在基层就解决。河南省监狱系统建立了网站投诉平台,还开通了短信互动平台,咨询和信访举报热线电话一直开通,由刑罚执行处和纪委专门负责接待处理。

  郑州大学刑法教研室刘德法教授认为,监狱系统在民众当中始终认为是不公开的地方,司法公开有利于打破刑罚行为的神秘性,促进执法机关的阳光作业。“这个举措值得称道,可以让社会民众了解犯人在羁押场所的生活和工作,知道监狱是全面改造罪犯,主要是通过劳动来洗刷犯人的心灵,而非虐待罪犯的地方。”

  “罪犯在监狱的劳动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监狱管理程序的公开化,比如内部管理、审批程序和相关规定的公开,保证与外界的沟通渠道畅通,让犯人亲属知道监狱内的有关规定,亲属的配合对监狱内的罪犯改造很重要。”

  同时,民众有了这个渠道,可以反映对监狱机关干警工作的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提高干警自身的素质。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接访这个行动值得肯定。

  “犯人也是人,在某种程度上讲,犯人是弱势群体,也需要关怀,这有利于他们日后回归社会。”刘德法教授认为,“中国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在于专门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这是一个良好的传统。大接访是在恢复这种优良传统,这是一个社会工程。如果能够将监督和沟通日常化将更有意义。”(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该条新闻,须注名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