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〇后真是“被坑的一代”吗(青年观)

    李 拯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17日   18 版)

  “我只想说,咱能不能换一代人坑”——近日,对80后命运的集体吐槽,再度风行网络,引发普遍关注。

  全面放开二孩甫一公布,就有人为80后捏把汗: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将要面对上有4老、下有2孩的局面。这样的“新痛”,同 时也勾起了曾经的“旧怨”,那些老掉牙的段子又开始沉渣泛起,什么80后刚上大学,大学就开始收费了;什么80后刚参加工作,单位分房就结束了……言语之 下,80后似乎是改革过程中“被坑的一代”,这代人的命运除了苦还是苦。

  于是,一种悲情意识开始蔓延开来,笼罩在年轻人的心头,让他们的心理电台只能接受消极的信号。问题是,那些动辄囊括一代人的抽象怨念,并不足以 概括80后的真实处境。不可否认,生活压力不断增加、育儿成本水涨船高,这是年轻人必须面对的生存困境,也是需要着力解决的民生难题。没有人否认年轻人负 荷超重,但如果说“北京养个孩子需要花费276万”,或者断言说这一代人“要累趴下了”,那就是无限拔高、耸人听闻,是毫无根据地夸大苦难。

  那养老问题呢?老龄化的冲击,最后都要80后来埋单吧。有人肯定会这样反驳。确实,两个人赡养四个老人,对家庭收入与精力付出都是严峻考验,但 同时也应看到,社会化养老的积极推进、“夕阳产业”的日益发展、“银发市场”的逐步发育,都会在未来减轻80后的养老负担。也就是说,年轻人面临的问题确 实不少,但是与问题相伴而生的,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努力与希望。如果只看问题、不看破题,只看反面、不看正面,那就是选择性忽视,只会激发徒然无用的伤感。

  事实上,每一代人都是独特的,都有独属于这一代人的幸运,也会有独属于这一代人的苦恼。上世纪80年代,“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潘晓之 问,记录着多少年轻人的成长烦恼,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初恋”。把视线回溯到改革开放前,那个时代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只是“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 这三转一响。与60后、70后相比,80后几乎与改革同岁,一出生就坐拥丰富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拥有更加多元的职业选择、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加开放的 社会氛围,这不是幸运又是什么?

  换个角度来看,在这样一个崇尚多样性的时代,抽象地评论一代人的命运,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毕竟,抽象的概括遮蔽了年轻人的丰富性与可能性,也掩 盖了那些具体而微但却激荡人心的奋斗故事。一代人或许具有共同的宏观特质,但是一个人的命运并不取决于此,而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能做出独领风骚的产 品,如果能创造令人艳羡的业绩,就能获得同样的成功,谁会关注你是70后还是80后?在这样一个崇尚公平竞争的时代,抽象的怨念只是发泄的途径,而具体的 努力才能成就人生的未来。

  关于80后的集体吐槽,或许仍将活跃在网络空间,但是情绪的浪潮退去,应该留下一片理性的沙滩。那些抱怨与吐槽既不真实,也无碍于命运的展开,所以,80后大可对此不屑一顾,集中精力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建功立业!

  来源:人民日报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大学里党委与行政的二元权力

虽为二元领导,但“二元”的权力并不均等。高校中的大量“人事”故事,都和这种二元格局有关系。“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容易造成两个问题,一则领导者不负责,二则以党干政。

科学界如何面对"我们恨化学"

科学是求真的学问,自有其力量,不应惧怕批评、质疑甚至谩骂,就像历史不曾惧怕宗教、政治和传统的霸权一样。科学共同体对待公众对科学的批评,不能走当年宗教裁判、剥夺科学自由发声的老路。科学共同体面对公众批评的容忍度,不妨更大一点。

美国该为“圣战主义”负责吗

美国人一面高喊“反恐战争”,另一面却使“圣战主义”愈演愈烈,两者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理解这一点,就不会为表面上的矛盾感到困惑。

有一种恶俗叫中国式闹洞房

国人办喜事历来好面子,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在面对如此恶俗的做法时,应该要三思而后行,物极必反,与喜事欢庆的意义实在大相径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糟粕的要抛弃,优秀的要传承。

  • 卢麒元:土耳其之凶狠非同寻常
  • 中小学生每天作业3小时反讽了谁
  • 周作人研究为什么曾经是研究禁区?
  • 村上春树的成长爱情小说是怎么写的?
  • 谭飞:心中年度最佳《火星救援》
  • 山佳崔:亲吻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 横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