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7月04日01:09 综合

分享

  原标题:中企在美并购司空见惯 美媒:非“用心险恶”进攻

  编译 郭骏  

  参考消息网7月4日报道 美媒称,习惯翻阅报纸金融版的人可以知道,中国买家参与并购和收购活动正变得越来越司空见惯:美国迪罗基公司数据显示,从2014年4月至2015年,中国买家共进行28起并购,所涉金额至少达10亿美元,相比之下2005年只有两起。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6月27日刊登题为《并购与猜疑:中国在美国》的报道称,有些人一直对中国人的并购动机持怀疑态度,他们只把目光放在一小部分(8.5%)失败的并购案例上。然而现在聪明的做法是放下这种偏执,重新看待中国买家,评价他们作为竞争者和公司外国老板的行为和表现。

  报道称,中国经理人的海外并购,并不是其国家授意下的对西方战略资产“用心险恶”的进攻。他们只是想拓展海外业务,因为随着全球经济放缓,依靠公司自身有机增长已经十分困难。中国经济曾经一心搜寻自然资源,助力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发展,如今中国公司却渴望得到高价值的品牌,可以满足国内日益成熟的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中国公司来说,目前国内国外的金融和监管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利于开展并购活动。最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放松银根,把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降到4.35%,对国内银行准备金率要求降到17%。在这个背景下,开展并购活动的时机再好不过。

  报道称,中国开展国际并购和收购的经历相对较短,但这不是制造恐慌的凭据,不应怀疑中国买家有不可告人的动机。每当有外国公司收购国内企业,如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等机构总是会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事实证明,它们在阻止或吓退自认为有问题的收购活动方面很有效率。从2009年至2014年,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共收到562份收购申请,对其中220份申请进行了深入调查。60项交易遭到撤销,其中一项被禁止。

  一连串的并购活动让许多中国公司获得了重要经验。中国化工集团、海航集团以及大连万达集团等经验丰富的公司已在大型国际并购场合获得一席之地。它们学得很快,现在常常同时评估多个机会,有时候是跨行业的并购。认为所有中国买家都一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它们中有私募基金公司,也有在A股上市的公司。

  报道称,与西方公司相比,中国公司期待收购活动带来回报的时间周期较长,这让它们成为很有吸引力的投标方。涉及并购和收购提案时,文化习惯往往十分重要,而中国买家也表现出尊重即将收购的公司的高层关系和专业技术。

  报道称,当发达市场的公司和股东发现自己成为中国公司收购的目标时,他们需要保持开放心态。相关公司应该认真考虑,中国买家的动机与它们习惯的传统竞争者相比,是否真的更不符合自身最佳利益。由于中国公司通常对投资回报的期待时间更长,也能开出一个好价钱,因此它们的并购和收购条件可能是桌面上的最佳选择。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王浩成

相关阅读

转基因问题是如何撕裂中国社会的?

每次有关“转基因”的报道都会引发观点两级分化非常明显的“论战”,双方似乎难以心平气和地沟通。《知识分子》特独家对话贾鹤鹏,探讨“转基因”问题是如何撕裂中国社会的。

万科之战的“精典肉论”

万科的事情,说来说去,也就是一块肉的事情!

十问冯仑:太关注成败该怎样反省

‘学而不思则惘’,如果只是凶猛地吸收知识、狂奔在路上,那总有一天会消化不良的。适当的反省,能让我们积蓄更强大的力量

  • 杀死青年才俊的是疾病不是工作
  • 别让学生弃婴成为苍凉的都市表情
  • 苏轼是高俅能飞黄腾达的第一推手
  •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回家陪伴父母亲?
  • 七月网剧井喷:捉妖、灭罪、倒斗忙
  • 总说分手的姑娘容易失去爱情的主动权
  • 四明山,这里不过是桃花源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