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9月12日11:59 东方网

分享
图片说明:中国(贵州)高校联盟的大学生们 图片说明:中国(贵州)高校联盟的大学生们

  东方网记者李佳敏9月11日报道:“这位老师,可以让我采访您一下吗?”在“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贵州站的行程中,时常可以看见一个个忙碌的年轻身影。作为活动承前启后的第三站,贵州省首次邀请了10位19岁到21岁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他们有模有样,不时拿出小本子向周围群众甚至是“老记们”提问。这群来自中国(贵州)高校传媒联盟的“黔学生”们,和记者一起重走长征路,回顾曾在他们家乡曾发生的伟大历史事件,感受贵州各方面建设的喜人变化长。而在这群贵州未来的栋梁才身上,同样可以看见贵州今后发展的“希望之光”。

  张琮脯:想在家乡造“飞机”

  娃娃脸大眼睛的张琮脯是贵州人,今年20岁,就读于贵州省警察学院大三年级,同时也是中国(贵州)高校传媒联盟的副主席。站在人群中,张琮脯就很显眼,1米8几的大高个笑起来憨憨的,非常有安全感。他会用自称很“蹩脚”的英语和外国记者“手舞足蹈”地交流,把外国友人逗得哈哈大笑;也会在忽然下雨时将仅有的雨伞推给女同学,自己一个人走在路上;还会管中央网信办的带队老师叫“王大姐”,与她畅聊自己关于新闻媒体报道中党性和人民性的想法……大家对张琮脯都称赞有加:“他非常非常非常会照顾人!”俨然,一个“暖男”担当。

  聊起重走长征路,张琮脯收敛笑容露出严肃的表情,他曾一度认为,青年一代大多热衷新鲜事物,对“历史”甚至是发生在自己家乡的“历史”都兴趣很少了解更少。然而,经过这次7天6夜重走长征路的采访,他的这个想法被打破了。“我发现,在参观的过程中,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等纪念馆的讲解员都是和我一样的年轻人!”张琮脯说:“这正说明我们青年一代正在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原来,也有很多青年人热爱历史,热爱家乡。

  在采访遵义新蒲经济开发区的一众IT企业时,张琮脯对“火星探索”公司的无人机非常感兴趣,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家乡的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给年轻人提供了特别多创业和就业的机会,他非常乐意留在自己家乡打拼。“如果他们录取我,我就留下来上班了。”张琮脯笑着说:“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制造一架飞机,感觉很棒。以后我可以对我的小孩说,看,这是爸爸亲手给你‘造’的飞机。”

  李晓蕾:理科女爱上历史了

  小小的身材,小小的年纪,19岁的李晓蕾绝对是大学生采访队伍里的“小妹妹”,可“小妹妹”不娇气,哪里有新闻,就向哪里去。李晓蕾在贵州民族大学学习新闻学专业,同时,还担任中国(贵州)高校联盟新媒体部的部长,她悄悄告诉记者,其实她高考选择的“理科”,“就因为历史不太好嘛,所以选理科。”这次在家乡重走了长征路,对她的影响很大。

  李晓蕾兴奋地与记者分享心情,原来自己家乡可以这么美!采访途径湄潭县时,从沿路的绿到漫山茶园之绿都让人心旷神怡,而那都是贵州原生态“绿色”致富的真实体现。“当我坐在金花村七彩部落旁的凉亭中,喝着湄潭人自己种出的红茶,听着金花村街道办事处处长聊村民勤劳致富、恬淡知足、幸福安定的生活,第一次有了“啊!我也想去那里当农民”的想法;而到了仁怀县茅台镇,刚下车,浓浓酒混合细雨扑面而来,整个镇子被包围在氤氲的雾气里,“美了醉了!”李晓蕾更为贵州省能拥有如此深厚的酒文化而骄傲;浙大西迁旧址参观中“解说员的讲解很‘走心’”,文军长征的历史让身为学生的李晓蕾感同身受,好几次眼眶都湿润了。

  李晓蕾的工作,平时需要参与中国(贵州)高校联盟公众号“黔学生”的日常维护,李晓蕾说,通过这次活动,他感受到了自己与真正“媒体人”的差距,“还要继续努力。”李晓蕾说:“(贵州省)能将长征红色文化变成红色旅游,并养活一方人,我觉得历史真的很神奇!最怕历史的理科生也开始对历史有了兴趣呢。”

  石双妮:“酷女孩”变身软甜萌

  同样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的石双妮,初给人印象就是个酷女孩了。染一头浅绿色头发的她,虽然只有20岁,却有些“不苟言笑”的女神范儿。一聊起这次重走长征路的经历,她才变得滔滔不绝起来。

  石双妮是个爱思考的人,她说,在湄潭浙大西迁纪念馆里,听讲解员说以前的故事,摸着古旧的建筑,看着学生的旧照,深深感受到历史传承的厚重感,心中不免涌起一种感动,使命感也油然而生:近年来,贵州发展越来越好,当大家都向前看的时候,以前的历史也不应被遗忘。从前在如此艰难困苦的坏境下,学校师生都不曾放弃对知识的渴求——“无论我周遭坏境如何,唯有知识不可丢弃。”

  石双妮也是个才女,她将自己的采访经历写成了小诗——《乡愁》:在花茂村/我走过了/习大大走过的路/摸过了/习大大坐过的椅子/握过了/习大大握过的手/看过了/习大大看过的景/感受到了/习大大说的乡愁。

  石双妮坦言,这次采访,让她的临场反应和社交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因为是大型主题活动,采访的机会特别多,我可以自主寻找采访对象,问我想问的问题。”虽然有酷酷的外表,石双妮却说自己其实有轻微的社交恐惧症,在陌生坏境中很难进入状态。就在采访完花茂村陶瓷师傅后,石双妮鼓起勇气向师傅讨来一小块陶泥,亲手捏了一只猪、一只猫、两只小龙猫,把它们送给媒体老师和自己的小伙伴。

  石双妮说,活动还没结束,她就与许多媒体前辈建立了革命般的友谊。“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知识。我很乐意与他人分享这段宝贵的经历。”

  李成梅:我是真的走了心

  贵州民族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李成梅,9月12日将迎来了自己的22岁生日,这次“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成了她送给自己的一份特殊“生日礼物”。

  为了参加这次活动,李成梅可谓“牺牲很大”:活动第一天,她就收到学校通知,某门考试补考临时改到了星期四。可星期四活动采访还在途中啊,根本来不及回去考试!这时候,李成梅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补考选择重修。她自我调侃:“我这是‘成功’重修了大学里的第一门课。”尽管这样说,可语气里并没有半点悔。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的历史对李成梅充满了吸引力,同时,还能和媒体记者生活工作在一起,对于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她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历。

  李成梅第一次感受到“真枪实弹”采访的艰辛,采访活动结束后,她对记者吐槽“我是真的走了心”,往往回到休息地已是晚上十点以后的事了,李成梅还会坚持整理完文字、照片、录音等素材才睡。“几乎天天都到两三点睡觉,第二天七点刚过就起了。”可采访时,她即刻“满血复活”,要对得起自己重修的这门课!同时,李成梅也更加钦佩常年奋斗在新闻工作一线的记者,并对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事业充满了向往。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贵州站的十位大学生参与者,在7天的采访过程中,各展所长,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顽强精神和“洪荒之力”统统使了出来,积极参与报道家乡建设发展和红军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据统计,他们一共编发了41条微博、微信,拍摄整理文字、照片、录音素材近千份。在采访过程中,受到了当地群众和同行老师的一致称赞。来自一点资讯的记者高月说,这些学生都很活泼,体现了贵州人民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采访积极主动,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

责任编辑:郑汉星

相关阅读

让你的公司更张艺谋

人生只有两种,一种是过日子、讨生活,维持多数人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习惯和伦理秩序,这种人占95%;另一种是剩下的5%,他们创造生活,改变命运。他们是第一种生活的叛逆者,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标准。

老却成佛

他现在的问题是,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过。喜欢吃炸的,所以什么都裹上面粉炸。喜欢电视剧,所以熬通宵也要看完。门清杠上开花一条龙,在摊开牌的那一刻没有痛苦地离开人世,是他最大的愿望。

绞尽脑汁夸局长,局长听完却沉默了……

如果说了不得当的话,你再有诚意,人家也会当是恶意

叙利亚停火协议是俄罗斯外交胜利?

如果从全局看,美俄能在叙利亚停火问题上达成共识,毕竟是个积极的信号。可见停火势在必行,即便是暂时停火,起码也给无辜平民一点喘息的机会。

  • 中国游客在俄皇宫撒尿的硬伤
  • 美国人在自家土地上能随便盖房吗
  • 北宋文官为什么跑去和武将抢工作?
  • 黛玉葬花是用“吟”的还是“唱”?
  • 《长江图》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
  • 为什么说如今怕老婆的男人最伟大
  • 洛桑:日内瓦湖畔的法式柔情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