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1月07日10:07 人民日报政务

分享

  原标题:人民日报:驱散雾霾,天不帮忙人就要更努力

  在驱散雾霾中,人的努力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没有与雾霾“死磕到底”的精神,很难让蓝天白云常驻。

  高速公路封闭、地铁低速运行、航班延误取消……近日,京津冀地区再次遭遇“雾霾围城”。受不利天气形势影响,全国也有超过60%的被监测城市出现空气污染。持续的“跨年”雾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成为近日舆论热议的话题。

  客观地说,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后,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空气治理力度,全国PM2.5平均浓度也在逐年降低。但冬季雾霾频发,还是让人感到有些落差。据专家分析,主因还是污染排放大,不利气象条件也是重要的配合因素。无论是逃离“十面霾伏”,还是编段子、发照片调侃雾霾,公众对当前空气质量的焦虑和不满,也说明治霾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人努力,天帮忙”,曾让北京迎来“APEC蓝”。在天不帮忙时,人就要更加努力。近日,西部城市甘肃兰州的治霾经验,引来关注。2011年,笔者刚到兰州时,这里还是“十大污染城市”。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实施关停、搬迁、改造、管控;城市供暖进行“煤改气”全面改造,全市推广“无烟煤”,机动车平日实施尾号限行,冬至前后及大气污染红色预警时实行单双号限行……在兰州当记者这几年,笔者见证了兰州与雾霾的斗争过程。2015年底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兰州因为治污得力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2016年我离开时,兰州已稳定退出“十大污染城市”序列,每年空气优良天数接近300天。

  虽然“兰州蓝”还只是“浅蓝”,要继续蓝下去仍然任重道远,但回顾其治霾史,也说明一个问题:在驱散雾霾中,人的努力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没有与雾霾“死磕到底”的精神,很难让蓝天白云常驻。不过,事非亲历不知难。优良的环境、洁净的空气是“刚需”,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也是“刚需”,两者能否得兼、如何得兼?由此不难理解,被当地居民称道的“兰州蓝”背后,为什么还会有鲜为人知的“兰州难”。

  很多问题,在不少地方看来,似乎难有两全之策。比如,污染企业停工,工人饭碗谁来保障?GDP下降,靠什么带动发展?紧随重拳治污而来的基础建设减速、就业岗位减少,让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不得不面对的迫切任务;暖气够不够热,私家车能不能限,也都必然会引发广泛争议……不可否认,这些由治霾衍生而来的问题,的确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纠结与胶着。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治霾这一关我们早晚得过,而且是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治理雾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系统工程,不能只看到眼前、只会算小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对于生态保护,“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除了在末端治理上使劲,减少污染还需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迭代更新上下更大功夫。这绝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达成,而是需要年年岁岁的持续发力。只有将雾霾问题,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考量,放在人民健康权、发展权的大方向中理解,才有可能找到破解这道“综合题”的线索。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诚然,每个城市的地理情况、气候条件、经济结构均不相同,雾霾的治理路径也不可能照搬同一模式,但真抓实干、敢于啃硬骨头的执着劲儿,却是赶走雾霾的必备“法宝”。不让“雾霾围城”愈演愈烈,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落地有声的真招实策。

责任编辑:张冬

相关阅读

科学评价不是任人打扮小姑娘

如何看待影响科学评价的话语权问题,就此陈列平教授近日在接受“知识分子”访谈时首次公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创业就像告白,坚持才能成功

在新的一年,为自己增添一份自信,五分智慧,七分把握,和十二分的成功与喜悦。

论文作者功劳分配难?有绝招

既然作者署名排序不能说明一切,那么,该如何正确估计一位作者在合著论文中的真正功劳呢?

领导和领导为啥不一样?

有些领导倒是真爱读书,有些领导则有些叶公好龙,而且爱读书的领导和不爱读书的领导确实不同。

  • 总局出手!进一步遏制明星“天价片酬”
  • 话说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空军
  • 梅艳芳:如果有个声音能够穿透时代
  • 2016年,哪位导演最让你失望?
  • 王石田朴珺:这对恩爱老夫少妻怎么样了
  • 玩的就是刺激,这里甩玻璃栈道几条街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