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2月06日17:46 环球网

分享

  我国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人、财、物都在往城市聚集。当前,大多数中西部村庄共同体在瓦解,农村不再是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栖息之地,农村社会关系越来越脆弱,农村活力在下降。

  通过代际之间、性别之间的分工,相当大一部分农民家庭内部建构了“城乡二元制”——老人、妇女、小孩留在农村进行人口再生产,青壮年劳动力在城市务工,家庭伦理也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这些农村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国家已经在花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精准扶贫等战略措施都是具体表现。

  可是,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农村问题远比想象得要复杂。

  首先,从城市化的全球经验看,农村资源向城市聚集是客观规律,这个意义上的农村凋敝不可避免。话又说回来,站在绝大多数农民的立场,谁不对这一进程欢欣鼓舞呢?要知道,仅仅是十多年前,我国受困于“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这所谓的“三农”问题之中。正是得益于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农民温饱奔小康的问题得以解决。可以不客气地说,我们今天一边在城市享受现代生活,另一方面却在痛心于农村的凋敝、醉心于乡愁的美好,恰恰得益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

  其次,从农民生活的角度看,当前的农村或许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农村凋敝让人唏嘘,农村的积极变化则让人欣喜。中国农民真正解决了吃饭问题也不过几十年时间,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大大改观,农民的社会保障已经全覆盖,国家涉农资金投入也年年增加,农民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即便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也需客观理性看待。很多返乡记通过极端案例描绘了农村的“礼崩乐坏”,很多人甚至寄希望于恢复宗族、乡绅等封建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别忘了,封建制度所内含的阶级压迫等社会不公,普通农民是很难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当前的农民已有更多的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这是社会的进步。

  再次,就目前的发展阶段看,应该珍视返乡潮背后的城乡互动关系。大量农民工及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大学生之所以在城乡之间来回穿梭,首先是因为农村为他们实现了家庭再生产。而这是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可以快速稳定地推进的前提。其次,返乡潮也表明,乡村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乡村在现代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我们应该珍惜乡村的价值,而不仅仅表达负面情绪。

  我们希望农村不凋敝,让乡村更美丽;同时,我们也希望提高城市化质量,让更多人可以在城市扎根。仅仅表达乡愁情怀是不够的,还需要准确认识当前农村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地位。(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德宾 SN222

相关阅读

在哪都能办公,为何非要打卡

互联网时代下,有没有更好的工作模式?可否废除朝九晚五呢?

韩寒算什么直男癌晚期

韩寒的确有“直男癌”的倾向,这似乎无可否认。但比起历史三峡中的那些前辈,他真还算不上“直男癌晚期”。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从那天起,美国不再是移民国家

美国还是“移民国家”吗?有些人因为特朗普移民政策开始怀疑“美国梦”。

  • 如何才能将“村霸”斩草除根?
  •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繁华还是危机
  • 新四军中邂逅:伉俪作家的情缘传奇
  • 没有姜文和这部电影,谁知道陆川是谁
  • 春节期间当出租女友,这事靠谱吗?
  • 甩开攻略!这才是游客看不到的鼓浪屿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