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可可西里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给保护带来更大责任
波兰当地时间2017年7月7日下午,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中国在世界遗产申请上几乎从未失手,每年都会至少有一个中国申请的世界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青海可可西里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青海省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康学林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则认为,青海可可西里符合自然遗产的标准(vii)和(x),并具有较高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护管理整体状况良好。
一些业界学者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 。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可可西里早就应当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了,这次如愿以偿列入世遗,对于可可西里的保护其实是一个开端,也对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保护带来了更大责任。
对于世人来说,可可西里不仅意味着那部同名电影、藏羚羊的栖息地,同样更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后一块净土之一。
据一直在波兰现场进行世界遗产大会专题报道的“清源文化遗产”报道,波兰当地时间2017年7月7日下午13时,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海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角,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提名地囊括了位于海拔4,500米以上的大面积的高山和草原系统。可可西里为寒冷的高原气候,在不间断的地质变迁中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区域内拥有青藏高原上最密集的湖泊,以及极其多样的湖泊盆地和高海拔内湖湖泊地形。
可可西里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大量高原特有动植物的重要庇护所。可可西里是濒危野生动物藏羚羊种群的主要产犊地,维系着其至关重要的迁徙规律。本次提名的区域内包含一条从三江源到可可西里的完整的迁徙路线,是迄今已知的藏羚羊所有迁徙路线中保护最好的路线。
青海省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康学林此前对媒体介绍,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提名地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曲麻莱县境内。提名地面积约为370万公顷,缓冲面积为230万公顷,总面积约600万公顷。地域面积涵盖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一部分。只有具备以下特点之一的自然风貌,才可列为自然遗产: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存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据介绍,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四项标准的一项或几项: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区;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物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是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康学林说,青海可可西里申遗可以适用于以上四项全部标准,但经过专家组认真讨论,决定最终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两条标准,以证明可可西里具备独立申报自然遗产的条件:即顶级自然现象或者具有绝佳自然美景和美学价值的地区和最重要的在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根据以往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经验,有的申报地符合一项就被通过,有的申报地四项全部符合,因此,符合项有多少并不是申报自然遗产的关键,关键是其独特性及唯一性。青海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广袤空阔,洪荒生机,具有全球独一无二的自然美。这里广达数万平方公里的荒野和繁衍其间的生灵,与高山、冰川、原野和湖泊一道,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鲜少人类干扰的荒野栖息地和青藏高原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美景,不见于地球上任何其他地区。提名地内超过1/3的高级植物为青藏高原特有,与之共存还有大量特有的食草哺乳动物。可可西里有74种脊椎动物,包括19种哺乳动物,48种鸟类,6种鱼类和1种爬行类,是藏羚羊、藏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狼和棕熊的故乡。提名地范围内生存的藏羚羊数量占到了全球总数的约40%,保存了藏羚羊完整生命周期的栖息地和各个自然过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为,青海可可西里符合自然遗产的标准(vii)和(x),并具有较高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护管理整体状况良好。
在保护管理方面,青海可可西里面积广阔,几乎没有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提名地的设计适应了大型哺乳动物的分布范围,划定了一定面积的缓冲生态系统,能支持藏羚羊迁徙路线和生命周期全程的大部分。同时,咨询机构的报告也指出,对可可西里保护形成巨大挑战的是穿越提名地东区并连接青海和西藏的一条公路和一条铁路,以及气候变化对提名地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潜在威胁。成功跻身世界遗产也给可可西里的保护带来了更大的责任。唯有不忘初心,继续加强科学化管理,才是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应有的做法和态度。
据悉,2014年10月15日,青海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启动,成立了生物多样性、地质、水利水文、气象、美学等专业的青海省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组。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完成了青海可可西里申请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工作。
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2月20日为开展资源调查及申报世界遗产正式文本撰写阶段;2016年2月25日至2016年8月30日为综合整治阶段,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4月15日为迎检阶段。
2016年1月,青海可可西里终于拿到了代表中国申报世遗的资格。
2017年2月,青海申遗代表团由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姚宽一率领,访问瑞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总部和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协调可可西里申报世界遗产相关工作,报送青海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补充材料,沟通、解释答复有关问题,拜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项目负责人和专家,了解世界自然遗产表决列入程序和申遗的最新动态。
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柳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