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7月12日08:41 新浪综合

分享

  最近,杨振宁又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则标题为《杨振宁遗产分割完毕,可怜的翁帆……》的消息被传的沸沸扬扬。

微信截图微信截图

  这则消息的内容大致为:

  杨振宁表示自己的遗产已经分配完毕,妻子翁帆获得了一座别墅的使用权,杨振宁与前妻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将获得现金资产。翁帆获得的是北京某高校专门给杨振宁建造的一座三层小别墅,可是这座别墅杨振宁只有居住权,产权还是归大学所有。

  这件事究竟是不是真的?

  针对“杨振宁遗产分配”的传闻,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并未发现有媒体报道,只有某些娱乐、八卦类账号曾提到。

  经梳理发现,消息起源于关于一座别墅的讨论,网友称该别墅仅有居住权,而产权归大学所有。经过从标题到内容的演变后,才出现这样一则消息,并开始在网上疯传。

  随后,“北京时间”联系到杨振宁先生的助理,其表示此事为谣言,完全是胡说八道。

  虽然已有辟谣,但坊间关于杨振宁的蜚短流长,从未止息。“争议”和“八卦”似乎一直伴随着这位95岁的老人。

  争议的开始:与翁帆的“老少恋”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女士结婚,两人年龄悬殊的“老少恋”不仅轰动全国,也触动了一些人,受到他们的讥讽。

  这些年来“翁帆不幸福”、“翁帆笑容背后的真相”、“翁帆嫁给杨振宁的目的”等分析不绝于耳。

  由于两人巨大的年龄差距让人产生了很多的联想,于是他们一直期待着“翁帆肠子都悔青了”这样的新闻出现,两人伴随着这些质疑已经走过13个年头了。

  爱情究竟是谁的事?相信每一个人都认为这完全是自己的事。

  但两人的感情却引来了数不清的纷纷扰扰,有赞颂者,有漠然者,有感动者,而为数最多的,显然是反对者。作为当事人的杨振宁对此处之淡然,一句“能不能慢点曝光?”一笑而已。

  争议的焦点:杨振宁“爱不爱国”

资料图。中新社发 廖攀 摄

  如今,杨振宁除了结婚一事“冒犯”了不少人的“道德观”外,“爱国论”也是争议的焦点。有网友拿他与邓稼先比较,称“锦上添花不及雪中送炭”。还有网友认为,杨振宁对美国的贡献远远大于中国。

  在今年2月份,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报道更是迅速点燃网络,被网友热议。

  杨振宁表示,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据新华社报道,杨振宁说,我很欣慰,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我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我知道网上有些人对我有种种奇怪的非议,我想这里面有很复杂的成分。我的态度是只好不去管他啦!”杨振宁说。

  事实上,杨振宁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是很大的。他站在世界科学界最高的位置上,给中国科学家提供视野和角度。

  而杨振宁回来也绝不是养老,他仍在发表文章,做研究,仍有很多贡献。杨振宁定居清华后,多次在中美之间奔走,带了很多学生,甚至给本科生上课,让中美学术界对接。

  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捐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现在一批年轻学者已经在国内外崭露头角。

  不得不说,只要我们对这位老人的生平稍稍多做一点了解,就应该会为我们现在对他的不够尊敬而感到羞愧。

资料图。杨成朋 摄资料图。杨成朋 摄

  争议面前,我们往往忽略了他的贡献

  照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也就是说,他是当世物理学界第一人,他的“宇称不守恒”观念颠覆了物理学的一般认识。

  杨振宁都有哪些成就?他为中国做了哪些贡献?下面这些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杨振宁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于现代科学。”

1957年,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左)、杨振宁(中)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来源:环球时报)1957年,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左)、杨振宁(中)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来源:环球时报)

  他在许多场合公开评价自己最重大的成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科研水平不如人、条件不如人,但邓稼先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造原子弹;杨振宁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这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冲击是突破性的,是中国年轻一代科学人信心的基础性支撑。

  为培养中国年轻科学家贡献力量

  其实,杨振宁给年轻一代带来的不仅仅是信心,还为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培养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1978年3月

  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

  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

  1983年12月28日

  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4—1986年

  杨振宁倡议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身数学奖”相继成立。

  1997年

  在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90岁仍发挥余热

  杨振宁在90岁的年纪,依然在给本科生上课……

资料图。中新社发 张家瑞 摄资料图。中新社发 张家瑞 摄

  为中国请回诸多人才

  2003年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清华大学盖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姚期智,一幢给林家翘,姚和林都是杨振宁劝回来的。

  更不要说,他以物理学第一人的身份,用“面子”为中国请回多少人才,为中国科学家打开了怎样的视野,与世界科技前沿拉近了多少距离。

  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

  很多人都知道,钱学森为美国军事部门拦阻拘押,历经艰险回国的事,却不知道1971年春,中美关系解冻后不久,杨振宁马上就决定回国看一看。《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卷记载:“杨振宁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因此多次找杨,都被他顶了回去。杨在美国到处演讲,介绍新中国的情形,许多美国人受他影响,开始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

  在上世纪70年代华人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中,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讲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的演讲,对当时台湾留美学生影响巨大。

  如今,95岁的杨振宁“希望多活5年,陪妻子“。在一片口水声中我们静下来想想,这位科学家有着精彩的故事,而更多人关注于他的“八卦”与“争议”,这样的失焦跑偏实在是令人深思。

责任编辑:隗俊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暴走团老人被撞,我们应该幸灾乐祸吗
  • 从金钱豹到俏江南,都在玩资本故事
  • 宋朝故事:纵使辞官也风流
  • 脑洞故事:防火防盗防闺蜜之防不胜防
  • 《我的前半生》简直是亦舒黑们的狂欢
  • 别在最苦逼的时候与人谈梦想
  • 去新西兰南岛,不逛基督城市集就亏了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