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0月13日15:16 中国日报

分享

  原标题:百名外国人看中国:专访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柯理博士

  虽然了解中国、能说中文、甚至生活习惯变得中国化的老外越来越多,但能称得上“中国通”的外国人还是相当罕见的。而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柯理博士就是其中一员。

  出生于1971年的柯理博士曾在慕尼黑和成都攻读汉学,中文对他来说,早已跟母语没有太多区别。而且,他的专业是中国文学史,即使在中国也属冷门,博士论文是晚清文学方向。

  毕业后,柯理博士曾经在慕尼黑大学的亚洲学系教授汉学,与此同时继续他对中国电影和文学的研究。他甚至还出版过一本关于中国作家苏童的专著《重新诠释中国:苏童作品中过去与现代的关系》。

  2005年增至2010年,柯理博士又在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工作,2016年被任命为院长。近期,他于北京接受《中国日报》专访,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记者(以下简称记):歌德学院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德国与所在国的文化交流。那么你们是如何理解“文化交流”这个概念的呢?

  柯理(以下简称柯):在我看来,文化交流更多的是把不同国家同一行业的人组织在一起,这样他们能互相了解对方在做什么、做得如何。在艺术行业,尤其如此,比如我们会组织电影行业和剧场行业的从业者以及艺术家不定期交流。

  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文化机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互相展现、也互相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

  记:文化机构组织交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柯:文化交流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对于双方关系的长期投资。我们在组织文化交流的时候,一般是抱着服务者的心态,让艺术家当主角,我们负责听他们怎么说,并尽量满足他们所需要的。

  正如我说的,在文化交流中,文化机构主要作用就是一个平台,是为不同国家的文化传承者提供一个互动的空间。

  记:我注意到歌德学院是以德国伟大思想家、诗人歌德命名的。这是不是说明,你们很重视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柯:当然。回头看看自己的传统文化、看看自己的根,总是很重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是传统文化博物馆,并不是要把传统文化封存起来。

  我们要做的是,应用传统文化解决今天遇到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年代的久远,而在于对今天遇到问题的参考意义。

  记:那么你觉得中国应当如何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呢?

  柯:中国有着相当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有着很多著名哲学家、艺术家、诗人,而他们的思想、作品又都千姿百态。中国现在有孔子学院,没准哪天还能开一个庄子学院(笑)……我认为,传统文化有很多方面,他们的意义在于给今天一个不同角度的思考,让我们更好地解决今天遇到的问题。

  记:那么你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自信呢?

  柯:这个我们可以在日常接触到的中国艺术家身上看到。他们的教育经历、背景、从事的艺术形式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明白自己身上共同的文化。比如,中国的戏剧,无论是昆曲还是京剧,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肢体语言特别丰富,这是与德国,甚至整个西方的剧作都不同的。

  如果一个人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他自然就会很自信,因为他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责任编辑:张义凌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日本神户制钢造假问题出在哪里?
  • 新娘“零彩礼”,何时不再成网红?
  • 美国女性结婚为何还要随夫姓?
  • 小说:没有什么比相亲更让我激动
  • 《刀尖》:直面细菌战!
  • 那个为了300块就援交的女大学生
  • 惊奇!这座5A景点竟被称作"分手山"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