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0月30日02:33 新京报

分享

  原标题:与其争论“油腻的中年”,不如做个“专注的大叔”

  对肥胖的嘲笑,在国外依旧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文 | 刘志权

  文 | 刘志权  

  这几天,中年男人再一次被“油腻感”包围了。始作俑者是一篇朋友圈文章《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说实话,作为一个“中年男人”,我也参与了朋友圈转发。但转发代表关注,未必表示全部赞同。

  如果简单地网络溯源,“油腻”较早出现大约是2015年题为《中国男人为什么有一种油腻感》讨论帖。这个提法本身暗含着女性主义视角,也带着点消费时代的特征。随着这个话题的走红,“油腻感”的对象,从“有些男人”,最后落实到“中年男人”。话题的拓展过程表明了,“油腻感”其实是个普泛的、包含着人性弱点的深刻问题,但被“中年男人”将之变成了自己的问题——这个话题走红,一是表明了中年男人多少存在着“中年焦虑”;二是表明了中年男人的确有“表达欲”;三是表明了中年男人对自身“形象工程”比较关注——但过于关注“自身”未必是件好事。

  因此,面对大众,作为中年男人,感受到谈论这个话题时的压力——因为担心自己被归为“乐于说教”的群体。

  我觉得,要避免自以为是,一个重要的经验是“无我”——有必要牢记敬畏与尊重,勿把个人标准凌驾于普适标准之上,不要带着“中年男人”的“我执”。抛开众多潜在的背景,“油腻感”的确是一个需要自我反省的问题,但这种反省,需要从对评判的“标准”开始。

  首先,外在的东西不应该是标准,这包括且并不限于肥胖、手串、保温杯。中国的古训是不要以貌取人,我们是否已经“成熟”到可以不敬畏传统道德伦理的程度?比如对肥胖的嘲笑,在国外依旧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赵明义与保温杯。  图/新京报网▲赵明义与保温杯。  图/新京报网

  其次,我们永远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个人觉得拒绝“油腻”的思考,可以从“不忘初心”开始反思:当初那个“青涩少年”如何成为了今天的自己?那时候的我们,可能腼腆、勤奋、节俭、谦逊、尊敬师长、怀抱梦想而向往美好……现在的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认可当初的那个自己?

  我们日益成熟的经验和智慧,应该主要用以甄别和判断这个社会普遍性的媚俗或媚雅,在不断的反省中成就自己的深刻而非骄傲;应该主要用来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着眼于个人得失。关于油腻中年男的话题,让我联想起钱理群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批评。当我们沉醉于对前者的批判时,要小心别让自己同时落入后者的陷阱。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难免都会有个人好恶,这是多元化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只要不违背道德伦理,便无所谓好坏——比如,难道我会告诉你我个人其实不太喜欢中年男人戴手串吗?我总觉得带着点伪小资和志得意满的中产阶级腔调。——但我不会自以为是拿它做普适性标准的,否则我也油腻了。所以,与其争论这些,不如专注继续做好自己手头的事,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刘志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迪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左右脑年龄测试"背后的真相全在这
  • “学生夫妻宿舍”:未婚学生觊觎什么!
  • 金拱门再尬也比不上当年“蝌蚪啃蜡”
  • 随笔:童年是时代给我们最伟大的馈赠
  • 2017年最后7部好莱坞大片哪部最期待
  • 因为一个鸡腿闹分手,我的女友太作了
  • 一个人去语言不通的国家旅行是啥体验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