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组图:考察团一行参观法门寺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1:16 北京新闻网
半壁坍塌的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 蹙金绣半臂 丹芭纹描金蓝色琉璃盘 第三枚真身舍利与白玉棺 第二枚佛指舍利 在很早的时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就通过丝绸之路走向西方,走向世界。与此同时,佛教也随着中西文化、贸易交流的脚步进入中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佛教传向中亚、西亚,并于公元前1世纪末进入中国。在佛教传播过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被分散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相传其中一节佛指舍利就被安葬在地处丝绸之路孔道上的法门寺。并在这里建塔成寺,名阿育王寺,从此法门寺以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和高筑真身宝塔而被尊为“关中塔庙之祖”,并成为我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到了唐代,华夏民族以博大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精神在世界的东方演绎出封建王朝最为华美的乐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显得异常积极和活跃。这一时期,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使得中华文化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其中以佛教的发展最为典型。佛教以其擅长抽象的哲学思辨和对人的终极关怀进入中国,并在中国化过程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唐王朝更是以极大的热情在法门寺演出了人类文化交往史上辉煌的一幕。 历史上的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多公里。 据考古资料,法门寺当建于佛教盛行的北魏时期。公元555年,元魏统治者在这里肇启塔基,开供养佛骨舍利弘扬佛法之先河,法门寺名声大振。不久,北周武帝灭佛运动爆发,法门寺遭到重创。隋代,法门寺在隋文帝大兴舍利塔运动中得以恢复,不过它只是附属于京师宝昌寺的一个宣讲成实宗的道场。 有唐一代,尊奉法门寺佛指舍利为护国真身舍利,敕命弘建地宫供养,重修佛塔,旌表为大圣真身宝塔,扩充寺域,建瑰琳宫24院,富丽堂皇,堪比皇宫:御令广度僧尼,皇族每每在这里以身事佛,法门寺格升为皇家寺院,唐高祖李渊亲命寺名。从此,法门寺受到李唐皇室的高度重视,自太宗开示佛指舍利开始,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等八位皇帝六次开启法门寺地宫,迎奉佛指舍利到都城长安、洛阳皇宫中供奉。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皇室赏赐规模惊人,等级之高,绝无仅有。尤其是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最后一次迎送舍利盛况空前,沿途三百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宰相以下竟施金帛,不可胜纪”,集历代事佛侈糜之大成。咸通十五年(874),唐僖宗敕令将佛祖真身舍利及供奉的数千件稀世珍宝送到法门寺塔下地宫结坛供养。正月初四地宫封门,一千多年不被人知。 明隆庆三年(1569),唐代修建的四层木塔崩毁。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募资修塔,历时三十年修成八棱十三级砖塔。清顺治十一年(1654)六月十九日,关中地区大地震,法门寺塔向西南方向倾斜。 民国二十八年(1939),大慈善家朱子桥将军以工代赈修复法门寺塔时,发现地宫。朱将军的与修塔人等共守地宫秘密,使塔下地宫免遭劫难。 “文革”中,红卫兵破“四旧”冲击法门寺,捣毁了佛像,并挖掘塔下地宫。寺院主持良卿法师为保护地宫而点火自焚,使法门寺塔下唐代地宫又一次免遭劫难。 神秘的大唐地宫 公元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塔在度过402个年头后,半壁坍塌,另一半傲然兀立。公元1987年4月3日,考古学家进入地宫。他们沿着撒布铜钱的踏步漫道拾阶而下,穿过石砌隧道走进立满佛像的前室和中室。当置身方形的后室时,他们的惊讶和喜悦难以言表:二千多件皇室珍宝围绕着精美玄妙的唐密曼荼罗世界。在实物证言面前,信仰的真实变成历史的真实。进入塔底地宫的考古学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他们不仅看到了佛教世界至高无上的真身佛舍利,也看到众多精美无比的唐代宫廷珍宝。在幽暗的禁锢中度过漫长岁月后,2000多件大唐珍藏,簇拥着佛祖的真身舍利重返人间,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 为何在明代宝塔下珍藏着数以千计大唐宫廷的供养物?这些精美的宫廷器物缘何会在神秘的地宫中与佛教圣物相伴千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追溯到唐代,去考察大唐皇室与佛教的关系。历史学家或许知道公元874年唐僖宗皇帝在万民欢腾中送还法门寺的佛指舍利,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同时发生的一件秘密:数以千计的皇室珍宝按唐密规定的仪规被安置在地宫作为供养。 密宗是公元7世纪大乘佛教的一部分和婆罗门教混合形成的。据密宗经典记载,法身佛大日如来讲授佛经时传下了关于物质世界的胎藏界和关于精神世界的金刚界两部大法,分别由善无畏和金刚智传承。8世纪初他们率弟子不空来华,在传播正纯密教的同时,通过相互传授实现两部合流,并传给不空。不空的中国学生惠果结合中国文化创立了唐密体系。玄宗后的皇帝们信奉密教,在唐王朝最后一次送还佛骨结坛塔下时,惠果和智慧轮在地宫布置了唐密曼荼罗世界:佛骨按密教“三影一真”的定制布置:灵骨珍藏在后室北壁的秘龛中,三枚影骨分别安置在前室阿育王塔、中室白玉灵帐和后室八重宝函中。中室还有一尊懿宗皇帝为供养佛指舍利敬造的“捧真身菩萨”,旨在祈求佛祖保佑大唐帝国和它的人民。佛菩萨像作为供养品突出体现了唐密曼荼罗的特点,菩萨莲座中金刚界曼荼罗与胎藏界曼荼罗的结合则体现了唐密“金胎不二”的要义。 僖宗这一盛举距唐王朝灭亡为时不远,这个秘密被保持下来。虽然宋明两代都有隐约的传闻,但人们没有认真考虑其真实性。直到1939年朱子桥将军主持修塔时发现了这一秘密。时值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为了保护国家珍宝,一群知情者宣誓守密,使地宫的秘密得以延续。 佛教与大唐皇室 法门寺与唐王室有很深的渊源,相传法门寺的寺名就是由唐高祖李渊所取。唐王朝建立后,法门寺成为帝国崇拜、供养佛舍利的中心和皇家内道场,在国家宗教生活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唐政府对法门寺多次扩建,形成了气势宏阔的“瑰琳宫二十四院”,成为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宗派最多和僧侣最众的皇家寺院。如同唐帝国具有包容百川的胸襟,唐代法门寺也呈现出宗派兼容、共存共荣的气象。 唐王朝继承隋代供养佛舍利的做法,并形成“三十年一开”的制度,因为皇帝们相信定期迎送供养佛骨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富庶、康泰和和平。自太宗皇帝开启地宫供养佛骨后,在唐代的二百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次将佛骨迎进皇宫供养。唐帝迎送佛骨成为唐代宗教生活的重大盛典。 为了祈求佛对大唐的保佑,唐帝们迎送佛骨时总会选择精美的珍宝作为对佛的供养,包括堂皇精致的金银器,玲珑璀灿的珠宝玉石,釉色如玉的秘色瓷、绚丽多彩的唐代织物和作为域外贡品的玻璃器等。所有这些都一一登录在地宫的物帐碑上,正是这种物帐的对应关系,使我们第一次揭开了秘色瓷的秘密。这些物品除了反映皇帝们奉佛的虔诚,还向我们展示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大唐皇室的生活。 法门寺博物馆 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妥善保管和展示这些精美的物品,人民政府建成法门寺博物馆,于1988年11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从开放之日起就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欢迎,每天都有众多的观众前来参观,境外游客也络绎不绝。为了深化对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理解,法门寺博物馆不仅分门别类,从历史、考古、宗教、文学艺术诸方面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开展深入的研究,而且多次组织规模宏大的学术会议,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法门文化”和“法门学”的概念,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资料集和研究专著。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乔石、李瑞环、吴邦国、李铁映、钱其琛等先后到法门寺博物馆视察工作。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泰国前总理克里·巴摩等国际友人、知名人士先后莅临法门寺博物馆。2001年在庆祝博物馆建立十三周年之际,一个展线3000多平方米,内容更加广泛深刻,形式更加新颖美观的展览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其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物陈列十佳精品奖等荣誉宝冠被法门寺博物馆夺得,相信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法门寺景区一定会迎来更美好、更辉煌的明天!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