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处会上30名嫌犯戴黑头套体现人性化执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09:53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 |||||||||
![]() ![]() 看不见嫌疑人的脸,看得见人性化执法 本报记者 郭广宇 摄 昨天上午10时,由成都市公安局站前分局、成都铁路公安处在火车北站广场联合举行了“平安北站联动整治暨公处大会”,会上公处了30名涉嫌参与盗扒、两抢等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成百上千的市民在观看了公处大会拍手称快的同时,也发现了此次公处大会的一个特点:被公处的犯罪嫌疑人清一色戴着黑色头套,让人看不到他们的面孔。 市民们不禁纳闷:为什么要给犯罪嫌疑人戴上黑色的头套?
公处现场30名犯罪嫌疑人全戴头套 昨天上午9时许,30名头戴黑色头套的犯罪嫌疑人被荷枪实弹的警察押赴北站广场。 据成都市公安局站前分局警官介绍,这次被公处的30名犯罪嫌疑人多为涉嫌参与盗扒、两抢等犯罪行为,此次公处大会将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对这些犯罪嫌疑人依法进行逮捕、劳教或刑事拘留。 上午10时整,30名犯罪嫌疑人分两列被押赴会场。警方宣读《公开处理决定》,分别对30名犯罪嫌疑人依法做出处理。每宣读到对一个犯罪嫌疑人的处理决定,两名警察都会押着相应的犯罪嫌疑人走出队列。 30名犯罪嫌疑人中,尤其让人觉得惋惜的是犯罪嫌疑人郭某。他原本是龙泉驿某技校的应届毕业生,今年只有20岁。然而,今年5月20日,他因为情感纠纷,在火车北站西广场将市内某高校成教院学生耿某刺死(本报曾做报道)。此次公处大会上,警方依法对其进行了逮捕。每位犯罪嫌疑人都戴着黑色的头套,只露出双眼和口、鼻。 警方答疑 一个头套体现人性化执法 “为什么要给这些犯罪嫌疑人戴头套?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啊。”“这些人做了坏事,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真面目示人?”公处大会结束,围观的群众却留下了一串疑问。对此,成都市公安局站前分局局长李运宪做了详尽的解释。 据李运宪局长介绍,2004年1月26日前,北站地区也举行过公处大会,那时被公处的犯罪嫌疑人都不戴头套,有时还会在所穿背心上写上犯罪嫌疑人的名字和罪名等内容。2004年1月26日,火车北站广场又举行了一次公处大会,在那次公处大会上,站前警方第一次为犯罪嫌疑人戴上了黑色化纤头套。据站前警方介绍,当时使用的头套是借来的。这次所用头套是站前公安分局在今年专门订制的棉质头套,在透气性和舒适性方面都非常讲究。 为什么不再为被公处的犯罪嫌疑人挂“罪名牌”?为什么要为他们戴上头套?其中意义何在?对此,李局长说,这首先是体现了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因为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在未经法院审判前,被公处的这些人员因尚未最终确认定罪,只能被称为犯罪嫌疑人。在此情况下,警方执法必须严谨,不能随意为犯罪嫌疑人挂上“罪名牌”。同时,为犯罪嫌疑人戴上头套,是一种人性化执法的表现,是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措施。如果在公处大会上,让这些犯罪嫌疑人不戴头套接受公处,势必会侵犯到尚未被最终定罪的嫌疑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最后,李运宪表示,在人性化执法的前提下,公处大会仍然可以起到宣传教育和震慑犯罪分子的作用。 省公安厅法制处处长李德全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公安部就一直在强调对于犯罪嫌疑人不能游街示众,不能挂牌子,后来,又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这主要是保护犯罪嫌疑人肖像权的问题,犯罪嫌疑人也有自己的合法权益。随着整个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对于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保护,在公安机关这方面,已经越来越完善了。站前分局和成铁公安处的做法,应该视为一种进步。开公处大会这种方式,并没有禁止性的规定,但应注意怎样选择一种兼顾的方式,既要起到宣传、教育、震慑的作用,又要保护犯罪嫌疑人隐私,两方面都要兼顾。 记者 李亚东 李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