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抗战纪念馆:黄河之滨 抗大壮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10:30 楚天广播电台《事事关心》 | |||||||||
看馆老人向楚天广播电台副台长石青(左一)记者夏风华(右一)介绍几近尘封的遥远时空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朋友,当你听到这首雄浑悲壮的抗大校歌的时候,你是否想起了60多年前硝烟弥漫
四月,春暖花开。记者早早的驱车前往有“太行明珠”之称的河北省邢台市浆水镇前南裕村。这是个充满阳光的日子,指路的老乡告诉我们:见了半山坡的白楼,村口高高的纪念碑,就是当年抗大总校的校部所在地———前南峪村。 1936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第二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1940年11月4日,抗大总校从延安移至邢台县浆水一带,校部就设在前南峪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眼前的前南峪村姹紫嫣红。站在村口,遥望远方,好像正被太行拥在她那博大的胸怀中,远山的绿树、飘来的花香,还有那水洗过一样的蓝天白云,连同脚下那厚重的大地及峻拔的山峦,无一不涤荡着我们的心灵,然而最撞击记者思绪的,还是那风雷交汇的历史。 60多年前的“抗大”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办学的?就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一起来回顾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吧!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校史上最重要的一页。抗大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培养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从抗日红军大学算起,到抗战胜利时,“抗大”共举办了8期,培养出来的军政干部达10多万人,先后走出了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等高级将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第一次授衔的将军中,90%的都曾在抗大学习生活过。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抗大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治军思想。他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为抗大建设指明了方向。1937年5月至8月,毛泽东到抗大讲授《辩证唯物论》,前后历时3个月。后来他发表的《实践论》、《矛盾论》两篇哲学著作,就是在抗大讲课所用讲稿的主要部分。抗大最初培养的学员主要是红军指战员,“七七事变"后,海内外优秀炎黄子孙冲破国民党的拦截和日寇的封锁,奔赴延安,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抗大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本着“来者不拒,随到随即编队”的原则,开办了第四期学员班。广大知识青年的加入,不仅壮大了抗日力量,而且在改善八路军、新四军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9年1月,抗大第五期开学,此时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抗大总校突破日伪军的重重封锁,经过两次大的转移,历时一年零四个月,于1940年11月4日到达邢台县浆水。在挺进敌后办学时,针对学校流动性大,学员体力消耗大,时间不能保证等情况,抗大创造性地运用了沙盘学习法,即让学员每人削一根大木笔,在沙盘上练习写字。行军中,在前面的学员背上挂个识字板,作为后面学员的学习黑板,边走边识字。 今年81岁的张德千老人曾经在抗大里上过学,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他依然能够将当时总校文工团为村民们演出的“一双破草鞋”等小话剧的台词娓娓道来,他给我们唱起了当年他在“抗大”时唱的一首歌: 张:“走啊、走啊、向前走,走啊、走啊、向前走,挺起胸膛来,不要再等候,拿起刺刀拼掉敌人头。。。。。。” 为了宣传抗大,树立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1941年6月1日,抗大总校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新华日报发了抗大五周年纪念专刊,毛主席、彭德怀、罗瑞卿、左权等领导同志写了纪念文章,抗大文艺工作团举办了多次专场演出,方圆几十里的群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每场观众都达万人以上。77岁的郭明春老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郭:“在这开庆祝会是7天,但准备了二、三个月,高级领导都来了,有刘伯承、罗瑞卿等人。晚上是演戏,布景照明用的是汽灯,就那汽灯让老百姓稀罕地不行,白天除了演戏,主要是搞体育比赛,篮球、双杠、拼刺刀等,热闹得不行。” 目睹了抗大师生在村里创办夜校、识字班情形,郭明春老人说,他就是从那时起知道了“知识”二字有多么重要。他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郭:“办学的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家家户户都住着抗大的学员,学员们与老百姓都是同吃同住,吃的是玉米、黑豆,菜是自己种的白菜、萝卜,改善生活是到山上打两只黄羊,柴火是自己打的,不论是当首长的还是当学员的,都得自己去打;教室是露天的,夏天在树影下,冬天在太阳下。” 郭明春老人骄傲地告诉我们,如今他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娶回来的儿媳妇也都是大学生呢!“俺得多谢共产党!”郭明春站在他家那间挂着“读书当将万卷破,求知不教一疑存”对联的堂屋里大声地对我们说。 抗大挺进华北敌后办学,培训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军政干部,他们成为了抗日的骨干力量。因此,日寇把抗大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发誓要"消灭抗大"。当时侵华日军冈村宁次曾叫嚣:"宁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边区的一半"。郭明春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郭:“敌人从邯郸、邢台、石家庄、太原四路夹击浆水,在这激战了40天,把庄户烧了,我们这儿出的第一个烈士是一个民兵战士,他为了掩护两个抗大的学员而牺牲了,死的时候只有22岁,敌人先用机枪打他,看他没死,最后用刺刀把他刺死的。鬼子见找不到抗大的学员,就拿群众撒气,光从这山上推下来的群众就有6、70个,群众为掩护抗大死都不说,那就跟一家人一样。” 1942年5月,日军纠集重兵,四路合击扫荡前南峪抗大总校,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抗大采用“敌退、我进”、“方向相反、擦膀而过”等办法,插到敌人的后方去,在两个多月的转战中,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日、伪军17000多人,彻底粉碎了日寇的"拉网扫荡",6月底,胜利返回浆水镇前南峪。捷报传到党中央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十分高兴,专门发来了贺电。 1946年2月10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完成历史使命,分为各解放区的军政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合并成立国防大学,成为全国最高军事学府。 如今的前南峪人正是在抗大精神的激励下,硬是将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今日的“太行明珠”,前南峪村长郭天林骄傲地说: 郭:“过去这里特别的穷,在抗大精神的影响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治山治水,把这整个8300亩山都种上了果树,果品的产量达到260万公斤,总收入达到360万,工业总产值达到9668万元,人均收入将进4000元。” 陪同我们的前南峪生态旅游管理处副主任王伟高指着村口南山坡上的白楼说:抗大纪念馆正在改扩建,改扩建的100多万元资金,全部来自于富裕起来的前南裕人。那高高的抗大纪念碑,也是1986年前南峪村村民筹资建成的。这两座建筑,代表着他们对共产党的深情。 我们依傍着这座山峦和被他拥着的山村,有着令人仰慕的光荣,当年那乱石嶙峋的山和涸渴的川曾经用甘甜的乳汁哺育过革命,在那已经镶嵌在历史的一段极其艰苦的岁月里,“抗大”总校的旗帜曾经如山沟里的红高粱一样地招展过。从这个山沟里,走出了千千万万名抗日勇士和中国革命的脊梁。“抗大”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激励着我们去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记者 夏风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