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专访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15:40 中国广播网
专访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

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于志坚,1960年出生,山东平度人,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硕士生导师。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

  记者:测控系统工作与读者见面比较多了,但大家对整个测控系统并不是很了解。目前我国测控网的布局是怎么样的?

  于:我们国家现有的测控网有三个。第一个是原来的超短波测控网,负责我们国家中低轨道卫星的测控任务。这个网现在还有三、四个测控站在用,主要是测控今年刚打的“风云一号”卫星,大约还有两到三年的寿命。超短波测控网的频段不太标准,频率低,与电视、广播的频率差不多,相互间易形成干扰,测量精度也差一些。所以等“风云一号”任务执行完以后,也就是2004年到2005年吧,超短波测控网就淘汰了;第二个测控网是C波段测控网,主要用于同步卫星的发射和定点管理。这个网有三个站,一个在渭南,一个在厦门,还有一条测控船。后来在又建了一个由若干限动天线和遥测单收站组成的长期管理站,负责我国C波段卫星的发射和定点管理;第三个就是现在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立起来的测控网,为S波段测控网,形成了目前我国的一个高精度测量带。这个测控网主要负责载人航天的测量任务,同时也兼顾了我国中低轨卫星和部分地球同步卫星的测控。这也是未来的主用测控网,原来超短波测量的任务都由它来取代。

  记者:载人航天测控网从什么时候开始研制?

  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启动,测控系统也就开始论证、设计和研制了。

  记者:您一直在参加?

  于:对。1992年工程上马以后,我们所也新编了一个载人航天测控总体技术研究室,我就一直负责这项工作,从论证到总体方案设计以及任务实施一直都参加。

  记者: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前期都需要做哪些工作?

  于:前期主要分几个阶段。首先要根据任务总体要求进行方案论证,论证它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可行性主要是根据我们国家测控网的水平,考虑能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再返回去迭代,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步。论证之后就根据任务需求,确定那些站参加,还需要增加几个站,需要配备哪些新的东西,等等,进行总体方案设计。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设备研制和软件研制。这期间还有一个分系统的方案设计问题。载人航天测控网分了五个分系统:上升段、返回段、通信分系统、中心分系统、海上测量分系统,各分系统也要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这个工作量很大,前后经历了很长时间。再一个就是软件开发,也是一项很大的工程,设计单位很多,应用软件、系统软件都要分工研制。硬件、软件都完成了,才开始集成、联调。前期调试争取把每个环节都测试到,像上升段、运行段、返回段的联调,测量船都要参加。关键弧段都是按一比一的时间走,运行段因为时间很长,可以进行压缩联调,但前期测试都要做到。分系统调试工作都正常了,进行全系统联调。

  记者:载人航天工程测控网一共有多少个测控站?

  于:载人航天工程测控网一共有十三个站,大体是这样布局的:上升段有三个站,第一个是东风,就是发射场;第二个是渭南站,在西安附近;第三个是青岛站。这三个站负责飞船在上升段的测量,覆盖率可以达到100%。其次是入轨段,有两条测量船:“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飞船入轨的时候有很多动作,如捕获地球、建立正常运行姿态、太阳帆板要展开、判断轨道是否正确等,都能够看到。青岛站在入轨后1分钟还可以看,和“远望一号”测量船可以接上。这样的话,飞船入轨以后5到6分钟的情况地面都可以看到,基本可以判断飞船入轨的高度够不够,太阳帆板动作是否正常。入轨二十分钟以后,“远望二号”船再进一步跟踪判断,看看飞船入轨运行情况,是不是有问题。第三个关键段是返回段,非常重要。因为飞船在这个弧段要进行调姿、分离和制动。这个弧段我们布置了两个测控站:一个是“远望三号”测量船,在好望角附近;另一个是纳米比亚陆上测控站,取代了原来租用法国的一个测控站。飞船返回时的调姿、分离等动作都在这两个站里完成。

  记者:返回段也是全部覆盖。

  于:对。其实返回段只有一条船测量就够了。增加纳米比亚这个站,一是为了把飞船返回制动这一弧段全部覆盖,可以多看一段时间;再一个原因是这个地区的海况不好,“好望角”被航海家称做“死亡之角”,可能一两天没问题,时间一长海况就不稳定了。我们担心这条船因为海况问题而不能执行任务,所以后来提出来在纳米比亚建一个测控站。这样的话,即便“远望三号”船有问题,我们还有一个备份。下一个弧段是飞船返回舱分离,有两个站。一个建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原来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活动站,现在基本上就不动了。另一个是新疆和田的一个活动站,可以接着卡拉奇站继续监测。最后就是着陆场的活动测量站,负责飞船再入大气层后的回收测量。这几个关键段都保证了,其他的运行不必盯那么久。考虑到运行段的测量间隔太久,我们又在印度洋布了一条“远望四号”测量船,保证飞船自主运行期间每一圈都能够看到。

  记者:我们在国内建测量站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于:一是根据飞船的飞行轨迹,二是在国内尽量把经度拉开,在最远的地方建测量站。西边在喀什建了一个站,出境入境都可以看。东边有青岛站,又增加了一个厦门站。这样一来,上升段三个站,加上喀什和厦门,国内五个陆上固定站,四条测量船,国外有纳米比亚和卡拉奇站,还有和田和着陆场两个活动站,一共十三个。

  记者:这么多测控站,测控的覆盖率能达到多少?

  于:针对飞船运行轨道来讲,我们现在的覆盖率平均能达到14%-16%。但是关键段的覆盖率很高,像上升段我们百分之百全部覆盖了。入轨段也很关键,放了两条船。返回段放了一条船,建了纳米比亚、卡拉奇两个陆上固定站及和田活动测量站。这几个关键段都有了保证之后,在运行段放了一条“远望四号”船,每一圈都能够测到。这种覆盖主要靠陆海基测控站,包括海外的建站。美国最初载人时建站最多,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几,己经很困难了。我们对如何建站的方案一开始也讨论了很长时间,基本指导思想就是:第一要确保关键段,有动作弧段的测控;第二个尽量兼顾运行段,就是提高覆盖率。这个原则在现在看来是很正确的。因为根据我们国家的国力,不可能大规模进行国外布站。

  记者:这么大的布局,我们怎么去协调控制?

  于:整个布局是分了三个中心。一个是东风指挥中心,负责上升段从发射到入轨的测控;一个是北京指挥中心,负责运行段和返回段;第三个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实际上是我们国家卫星测控用的。因为载人航天的测控可靠性要求很高,关键的控制计算最少要两到三个单位来计算,一个单位计算怕出现失误。俄罗斯他们就出现过把符号单位搞错的问题。所以我们把西安测控中心针对载人飞船的要求进行了一些改造,这样既可以承担卫星测控,又可以承担飞船测控。这样我们新建立了两个中心,改造了一个西安中心,可以全面控制和协调测控站的使用。

  记者:操纵这么大的一个测控网,您觉得最重要的难点在哪里?

  于:主要是对它的操作和管理。因为你拥有几台先进的设备,建几个测控站,并不等于你就拥有了一个先进的测控网。一个完整的测控网至少由两个“中心”加若干个测控站组成。

  记者:两个“中心”是针对什么说的?

  于:一个是网管中心,对所有的测控站进行管理。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个站把自己的设备运行情况实时发送到网管中心,从网管中心可以看到整个系统的设备工作情况;二是调度和控制各个测控站的任务。什么时候执行什么任务,要有合理的分配。比如说这一次执行载人飞船的测量,下一次是卫星任务,提前要把执行参数发送过去,相当于远程匹配和控制,也就是对测控站进行远距离操作;另一个“中心”是测控中心,也就是任务中心,是对航天器的操作,对航天器发指令。航天器状态通过遥测参数传下来,测控中心能够看到。我们这个测控网就是按照这样的总体方案进行建设。网管中心只有一个,任务中心可以有很多个。我们载人航天有一个任务中心,卫星也有一个任务中心。将来发展到第二代导航

星座,卫星很多,可能有二十多颗卫星组成,都可以建立不同的任务中心,负责测控不同的任务。

  记者:我们这个测控网在国际上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于:我们这个测控网在国际上是很先进的,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衡量一个测控网是不是很先进,有很多指标。覆盖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不是主要的指标。因为它不是技术性的问题,与你的资金投入有关。测控网的先进性主要指整个体系的自动化水平、网络管理水平、多任务支持水平等,这些技术指标形成一个总体指标。同样一个测控网,可以管10颗20颗星,也可以管50颗星,这样就把我们的效益发挥出来了。另外也与设备本身的精度有关系,这些我们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设备本身的自动化水平、稳定性、可靠性等,都是很重要的指标。我们国家这个测控网效率很高,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测控网。

  记者:您是测控通信系统的总设计师。这几次“神舟”飞船发射过程中,哪一次对您来说最艰难?

  于:“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过程中,遇到了“日凌”问题,当时我在发射场,感到压力很大。其实“日凌”问题是一种自然现象,每年的春分、秋分前后,在静止卫星星下点进入当地中午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卫星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地面卫通站对准卫星的同时,也对准了太阳,这时强大的太阳噪声使通信无法进行,这种现象称为“日凌中断”。正好“神舟”三号飞船发射赶在这个时间,任务前都集中精力协调这个问题。

  记者:实际上平时的通信网都存在这个问题。

  于:平时的情况不一样,中断一下无所谓。因为都知道是这个时间,提前发个预报,让大家注意一下,如果没信号可能是“日凌”中断问题。但对于我们载人飞船的这个网来说,有些站可以这么做,中断就中断了,中断完了再建立起来。但有些站是不允许中断的,比如说正好那一段时间在关键段,像返回段要及时发送遥控指令,实时判断飞船调姿、制动情况等,中断就有问题了。

  记者:当时“日凌”问题会影响哪些测量站?

  于:那时主要是“远望三号”船,处在飞船返回段测量中,看“日凌”发生的时间与“远望三号”船测控时间差多长时间,会不会中断“远望三号”船的测控。当时计算是差了约半个小时。

  记者:也就是说“日凌”发生时间离飞船到达“远望三号”船的测控区域还有半个小时。

  于:对。我从设计师这个角度上考虑,从技术分析上认为是可以的。当时在北京、发射场都组织人员计算过,推断了一下,认为问题不大,不会影响发射任务。但是从任务组织上来讲,感觉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当时提出了很多方案,是不是要推迟一天发射等等,当时我的压力非常大。后来在任务过程中,根据我们预报的时间,我又专门组织人员把“日凌”真正发生的时间、通信中断和建立的时间严格的看了一下,实际证明真正发生“日凌”的时间和我们预报的时间基本吻合,前后差了不到一分钟。通讯中断都又建立的时间也是三五分钟。

  记者:毕竟测控通信系统是飞船和地面唯一的连线,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会引起大家的担心。

  于:的确是这样。“神舟”三号期间还有一件事,飞船运行初期出现了一些小的低级错误,造成很紧张的气氛。当时飞船飞行到第二圈和第四圈,喀什测控站和卡拉奇测控站接收数据都不正常。因为这两个站是连续的,一般连续两个站出现错误,可能就标志着飞船不正常了。所以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担心,就赶紧叫总体人员组织分析。遥测数据有问题,地面上不知道飞船工作正常不正常,有什么故障也说不清,后面的工作就无法进展了。

  记者:那时候刚发射完。

  于:刚发射完两个小时,其他测控站数据都拿不出来。我那时还在发射场,晚上折腾了半夜,后来发现不是飞船出问题,才稍稍松了口气。卡拉奇站地面设置有点问题,喀什站是地面机故障,倒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但类似这类问题,在任务期间非常紧迫。因为遥测数据是飞船上天后唯一的通信方式,尤其在载人飞行的时候,飞船工作正常不正常、航天员和地面之间的联系都完全靠数据说话,作为我们总体设计师,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记者:测控系统在将来还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您觉得我们这个测控网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于:测控通信系统一开始的设计方案就是按载人状态设计的,一次投入,长期服役,所以我们这个网设计建设好了之后,至少要保持十五年不变,每次任务的改变只是根据

火箭、飞船的状态调整,做一些软件上的改动。目前这个陆海基测控网对于载人航天的一期工程是够用了,但未来的发展,考虑到将来要搞空间站,进行空间交会对接,这个网就不够用了。所以空间实验室也好,空间站也好,将来必须解决的就是数据的高速实时传输,这就需要有中继卫星。现在国外像美国、俄罗斯都有中继卫星。中继卫星的系统要比海事卫星强得多,传输速度快,覆盖率高,一颗中继卫星可以达到50%,两颗中继卫星就可以达到85%,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北方 李志伟)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新进展,与航天员一同感受神秘太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