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先锋张讴手记:悉而又陌生的喀什(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0:09 央视《玄奘之路》 | |||||||||
在空中俯拍西北高原 喀什的老城区 北京时间晚上十点钟的喀什 从飞机上看西北的地貌,很多地方如同月球表面一样,荒凉寂寞。土黄色的山丘枯燥到只剩下皱折。偶然也能看到一片绿洲,里面大都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屋,房屋的颜色也是土黄色,似乎与丘陵串通好了一样,延续着乏味和单调。飞机抵达喀什后,已经是北京时间晚上十点钟,晚霞依然挂在天空中。这里的尘土细腻而敏感,稍微有点风,尘土便浮动在空气中,如烟雾一般。
第二天早上,在去边境口岸之前,我们到市内转了一圈。我几乎辨认不出这座城市来了。十年前我曾经到过喀什,这座小城给我留下了古朴厚重的印象。老城区中有狭窄的小巷。走入其中,三拐两拐就失去了方向感。这曾经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探索。老城区里都是阁楼式土坯房,夏天隔热,冬天保温,同古代中亚的房屋建筑形式极其相似。每个泥土院落都很整洁干净,体现出主人的自尊自爱。 如今的喀什阔气了许多。一些老房子被拆迁了,内地商人也在这里大兴土木。方块形状的高层建筑包围了老城区。新建筑大都照搬内地的建筑图纸,与喀什的民族建筑风格极不协调。这些贴满白色瓷砖的大方块盒子包围着、分割着老房子和老城区,让游客难以欣赏到老喀什的特有曲线和精髓。这如同一个羊肉包子,可惜面皮太厚,吃下几口还没有吃到馅,品不到馅的味道,立刻让人失去了兴趣,只好填饱肚子了事。 负责接送我们的旅游公司派出了一位维族导游和一位汉族司机。维族导游艾力曾经在北京和上海学习过汉语,见过大世面,说起话来如同北京人侃大山一样。话语间经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语调。司机翟师傅出生在喀什,父亲曾经是建设兵团战士。翟师傅说,喀什人的意识比从前开放了许多。二十年前,汉族人买猪肉时不敢声张,只能把猪肉包裹得严严实实。如今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游客和生意人多了,维族也开始尊重汉族人的生活习惯。喀什具有了更多的包容性。不同信仰的群体和睦相处,需要一种相互宽容和尊重的收敛心态。 我们住宿在其尼瓦克宾馆,宾馆距离艾提尕尔清真寺很近,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喀什的精神所在,代表了当地的历史和传统。附近有成排的巴扎。这里的浓厚商业气息显然受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北道经过疏勒﹙喀什﹚、跋禄迦(阿克苏)、屈支(龟兹)、焉耆、高昌、伊吾﹙哈蜜﹚等地,与中原联系了起来。这里路线也是佛教转播之路。自唐朝以后,印度、安息、康居诸国主要是通过北道与中原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疏勒可以说是葱岭东西方交通的一大门户。 尽管丝绸之路早就远去了,我们的生活中依然有丝绸之路留下的痕迹,在我们吃的蔬菜和水果中,葡萄、胡萝卜、豌豆、大蒜、香菜、胡椒、苜蓿等,大都经过喀什而传入中原地区。回想一下喀什的历史,可以了解它与内地的密切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它曾经拥有的巨大商业能量。在新丝绸之路中,喀什对于中亚和内地的沟通和辐射作用越来越大。(作者:张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