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震殇:死生之间(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13:53 燕赵都市报
震殇:死生之间(组图)

唐山市文化路青年宫,为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除四根门柱外,全部坍塌。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震殇:死生之间(组图)

京沈铁路胥各庄段铁路被毁


震殇:死生之间(组图)

唐山新城街震后街头


震殇:死生之间(组图)

公路被震成沟壑


  西山口在1976年是唐山市最繁华地段。

  六层高的开滦煤矿总医院大楼在当时属高层建筑,震后大半倒下。残留楼体尚未来得及清理,临街墙壁上,人们已率先贴上了鼓舞斗志的白底儿的标语:“军民团结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一根歪斜的电线杆,被砸扯得似倒未倒,似被伸向两边的电线撑住;几条断线还纷乱下来,掉在路上。

  路上行人萧疏。

  所有事物仿佛都保持了劫难之后的模样,在一条繁华过喧嚷过的街道,在一条倏忽间忧郁而凝重的街道,铺开,延展,成为凝固的记忆。

  这是李耀东保存下来的最早一张震后照片,摄于震后第七天,地点位于现在的唐山市新华道中段。

  前一天,即震后第6天,下午两点左右,42岁的李耀东突然听到高音喇叭喊他的名字:“李耀东——李耀东——听到广播后立即到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到。”

  当时高音喇叭是传达上级指示最高效的联络方式。李耀东想,指挥部这么急着找他,肯定有重要拍摄任务。作为摄影记者的他,平常很多时候是带相机回家的,可偏偏地震当晚没有;平常从家步行到报社也就半小时,7月28日早晨,从瓦砾中爬出来,赤脚徒步走到报社,他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房子倒得已经看不出路了,报社的办公楼也倒了”,靠两只手的力量不可能扒开残垣断壁找到相机。

  他向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说明了自己的处境和困难。指挥部的领导很支持:“派一个工兵班,帮你。”用镐和铁锹,忙活了两个多小时,在报社办公楼的废墟上掏出一个洞,找到了相机、闪光灯和胶卷。

  “那是38军的一个工兵班,有七八个战士。”李耀东给每一个战士照了相,以这种形式表示由衷的感谢,他照完了一个胶卷,全送给了他们。

  震后第七天在李耀东的镜头里是一个阴郁的日子,没有阳光,或者说阳光屏蔽在云层后,不足以叫人和物留下投影。

  看不出悲伤,看不到慌乱,也看不见笑脸,压抑与平静背后,一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打落三十年风尘。

  三个推自行车的女人,不期走进了同一个瞬间。为什么她们推着车而非骑着车?是因为街上人过于多吗?显然不是,我们看街上行人并不多;是因为前面有红灯吗?显然也不是,因为可以想见前面即便是十字路口,红绿灯系统此时也不会正常运行。那又是为什么?

  我突然对前面的判断产生怀疑,否定。街上行人外表平静,其内心并不平静。悲伤不再外化,以眼泪、哭泣的形式出现,而弥漫于空气和呼吸中,深深沉于人心。灾难瞬间可击碎坚硬的现实和事物,却不能击垮心灵。

  我注意到右边最年轻的一个女人头有些偏向,她的车把上挂着一个黑提包,那种提包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她不是去上班或下班,她很可能刚刚探望了一个亲戚或同事,她那个亲戚或同事在地震中发生了怎样的变故?死亡对于她或者她身边的行人,已司空见惯,已不让人深感恐惧。

  无语而断魂,是路上行人的形体语言传递给我的震撼。未净的死亡气息仍在游荡,另一种穿过现实的不安与紧张,则是其中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传递出的,八月的天气,他们捂上一个大口罩,明显不合时宜,似乎是特意加了十分的小心,他们是在表露对灾后疫情的敏感与警惕吗?

  路上的男人多于女人。看得出这些行色匆匆的男人构成了那个世界的中坚力量。震后初期的忙乱缓解了,但还未完全消退,那两个扛苇席的男人是要去建临时住所吗?那个扛铁锹的男人是忙着清理瓦砾去吗?还有远处的人群,他们分明在加快生活和生命的节奏。

  (本报记者:刘学斤)

  相关链接:历史上的唐山地震

  唐山市地处阴山-燕山隆起东段的燕山隆起区和华北平原拗陷带的冀渤拗陷区之间,在京、津、唐、渤地壳基低断裂的唐山断裂带上,历史上是多震地区。《永平府志》中记载有140多次地震,《中国地震目录》中记载了唐山辖境252次地震。解放以后到1960年代末唐山地震活动基本平静。1969年以后地震活动增多,1969年7月18日渤海发生7.3级地震,1970年5月25日丰南发生4.8级地震。毗邻地区有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1976年4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6.3级地震,同年4月22日河北省大城县4.4级地震。

  (摘自《唐山市志》)

  相关链接:地震之最

  1.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地震:中国尧舜时代(公元前23世纪),发生在蒲州(现称)的地震。

  2.世界上引起最大火灾的地震:1923年9月1日的日本关东8.3级大地震,木屋居多的东京有36.6万户房屋被烧毁,死亡和下落不明者达14万人,其中多数人是被地震引发的大火烧死的;横滨市有5.8万户房屋被烧毁。

  3.中国引起最大水灾的地震:1786年6月1日发生在中国康定南的7.5级地震,因山崩使大渡河截流,10日后决口,发生了特大洪水,造成几十万人死亡。

  4.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发生在南美智利的地震,震级达到8.9级。从5月21日开始,一个月内发生的地震,3次超过8级,10次超过7级,其规模之大,释放能量之多,实为罕见。

  5.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报并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地震:中国的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被世界科技界称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

  6.世界上最大的地震

海啸:1960年5月22日智利8.9级地震引发的海啸。

  7.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的发明人: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8.我国自建最早的地震台和地震遥测台网:1930年我国第一个地震台———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成,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停止观测。1966年北京遥测台网建成,有8个子台。

  9.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的8.0级地震,死亡人数83万多人。

  相关链接:20世纪全球发生的大地震

  1906年,美国洛杉矶发生长达1分钟的地震,约有3000人死于建筑物倒塌或地震之后的大火。

  1923年,日本东京附近地区发生地震,142800人死亡。

  1931年,英国发生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地震,震中位于北海海岸,震级为里氏5.5级。

  1948年,日本发生大地震,3770人死亡。

  1950年,一次强烈地震袭击了位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

  1960年,智利发生世界上最强烈的地震,震级达8.9级。

  1980年10月10日,阿尔及利亚发生7.3级地震,33万人在地震中失去家园。

  1980年11月13日,

意大利发生7.2级地震,2735人死亡,7500多人受伤。

  1981年6月11日,伊朗发生6.8级地震,3000人死亡。

  1981年7月28日,伊朗南部发生7.3级地震,1500人死亡。

  1981年12月13日,也门发生6.0级地震,3000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

  1983年10月30日,土耳其发生6.0级地震,1300人死亡。

  1985年9月19日,

墨西哥发生8.1级地震,约12000人死亡。

  1986年10月10日,萨尔瓦多发生7.5级地震,1500人死亡,20000人受伤,300000人无家可归。

  1987年3月5日,厄瓜多尔发生7.0级地震,1000多人死亡,几千人失踪。

  1988年12月7日,苏联西北部发生6.9级地震,25000人死亡。

  1990年6月21日,伊朗发生7.7级地震,35000人死亡,近50000人失去家园,这是发生在伊朗最严重的地震。

  1990年7月16日,菲律宾发生7.7级地震,至少2000死亡,近150000人失去家园。

  1991年2月1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发生6.8级地震,巴方死亡200人,阿方死亡1000人。

  1991年10月20日,印度新德里东北300公里处发生6.1级地震,1600人死亡。

  1992年12月12日,印度尼西亚发生6.8级地震,至少2200人死亡。

  1993年9月30日,印度发生五次地震,最大的达到6.4级,36个村庄被毁,22000人死亡。

  1994年6月6日,哥伦比亚西南部发生6.8级地震,并伴有泥石流,至少1000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日本中部发生7.2级地震,6500人死亡。

  1995年5月28日,俄罗斯远东库页岛发生7.5级地震,近2000人死亡。这是俄罗斯最严重的地震。

  1997年2月28日,伊朗西北部发生6.1级地震,1000多人死亡。

  1997年5月10日,伊朗西北部发生7.1级地震,至少1560人死亡。

  1998年2月4日,阿富汗发生6.1级地震,4500人死亡。

  1998年5月30日,阿富汗50个村庄毁于地震,地震还造成3000多人死亡。

  1999年1月25日,哥伦比亚发生6.2级地震,1200多人死亡。这是哥伦比亚近15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发生7.4级地震,13000多人死亡。(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