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200幅老照片讲述200个故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4:51 新民晚报
200幅老照片讲述200个故事(组图)

今天的唐山市道路宽阔,景象一新。图 华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200幅老照片讲述200个故事(组图)

30年前的唐山就像大漠。 唐禹民 摄


200幅老照片讲述200个故事(组图)

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寻找幸存者。 唐禹民 摄


200幅老照片讲述200个故事(组图)

唐山抗震纪念碑。特派记者彭幼龙 摄


  对于局外人,时间总过得飞快。而对于亲历灾难者,记忆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漆黑的黎明,一切都清晰如昨。痛楚,一圈一圈如涟漪般荡开来,在他们心中,直到今天都不能消散……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本报记者来到这个被创伤笼罩着不愿长高的城市,用心去感受除了悲痛与怀念之外,那些关于未来的更明亮的东西……

  在唐山看到的情景,一辈子都忘不了

  眼前的老人,是记者的前辈同行,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只是左耳有些耳背。他淡淡一笑:“这是上世纪60年代,帮助越南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时留下的‘纪念’。”

  然而,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在他看来,远不及

地震可怕。

  “30年前在唐山看到的情景,一辈子都忘不了。实在是太惨了……”老者叫唐禹民,1959年入伍,退伍后曾任中国体育杂志社摄影部主任。1976年7月28日,当时任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摄影干事的他,在地震发生后7个小时,乘飞机到达唐山,成为第一批进入地震现场的外地救援人员。

  唐山机场完全瘫痪,飞机只能冒险迫降

  30年前,当唐禹民来到大地震后的唐山,取景器中的景物让他常常按不下快门。

  1976年7月28日凌晨,36岁的唐禹民在睡梦中被一阵剧烈晃动惊醒:“附近一定发生大地震了!”他用最快速度准备好2台相机、20个胶卷以及一些简单物品……几分钟后,他接到命令,上午9时许随司令部有关领导一行7人飞赴唐山。

  飞临唐山机场上空时,窗外的唐山笼罩在一片浓厚的雨雾中,地面能见度极低。空军驻唐山部队的通讯联络已全部中断,他们与地面无线电联络,完全没有应答,“几乎是攥着自己的小命,我们飞机在没有任何地面支持、不具备任何飞行数据的情况下,凭飞行员的经验迫降在唐山机场。”唐禹民说。

  机场里,指挥塔楼已断裂,电线杆斜躺着。偌大个机场空荡荡的,见不到几个人影,完全陷入了瘫痪状态。几小时后,当看到源源不断从城里涌出来的受伤市民时,唐禹民等人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绝望的神色,木木的表情看了让人心里堵得慌。”而从伤员口中听到的消息,让唐禹民等人震惊了——整个唐山都变成了废墟!

  航拍震后唐山,已看不到城市的痕迹

  第二天一早他们进了市区,眼前的一切让众人傻了眼——几乎所有楼房都被夷为平地。马路边,一具具裹着白布的尸体触目惊心。

  之后,他乘法国云雀直升机航拍时,更看清了地震给城市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我们向东南飞行进入市区。路北区的建筑物倒的倒、塌的塌,留下的只有残墙断壁,线条清晰的完整房屋已很少见;工业区的情景更令人心寒,唐山钢铁厂、422水泥厂以及陶瓷厂失去了往日生气勃勃的景象;飞临路南区时,能见度明显降低,地面被黄尘及烟雾笼罩着,只隐约见到一大片高低不平、黄灰色的碎砖乱石,几乎所有民房都倒塌了,看不出一点城市的痕迹,倒像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

  在震后的15天里,他用手中的相机真实记录了这座灾难过后城市的无比伤痛,留下了200多幅珍贵的资料照片。

  先后4次到唐山,每次都有不同感受

  记录毁灭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更好地见证创造,而这,在唐禹民的镜头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唐禹民曾先后4次到过唐山,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1991年秋天,作为体育摄影记者的他来唐山采访第二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焕然一新的城市让他惊喜:“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去年年底的重访。”2005年10月,受唐山市有关方面邀请,唐禹民在唐逗留近一周,循着记忆的指点,他重走了当年曾拍摄过的每个角落。

  30年前,他曾在站前街铁路旁的废墟上,举起相机向北拍摄了唐山矿区,画面中所有的建筑被夷为平地,高高竖起的2座井架,已毫无生气——他曾形容它是即将沉没的战舰;而当他又一次来到当年拍照的地方,却再也找不到一点灾难痕迹,眼前尽是新的建筑、新的人群、新的绿阴……井架上的绞车飞轮不停地转动着,一派繁忙景象。还是那对井架,此时已像是永不沉没的战舰,屹立在城市的海洋里。于是他又一次举起相机,拍下了当年那幅照片的“姊妹篇”。(本报唐山上午电)

  【焦点关注】

  市中心几乎都是6层以下的建筑

  没有到过唐山的人,总会怀着一种悲哀的情愫将它想象成一座“悲城”。

  记者亦不例外。然而,前天晚上,走出铁路唐山站时,眼前的欢乐祥和气氛着实令人有些惊讶——璀璨灯火将城市照耀得亮如白昼。街心花园里,不少打扮时髦的中年男女正和着音乐声翩翩起舞。宽广的街道、如织的车流,要不是随处可见各种“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标语,我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从废墟中重新崛起的城市。

  厚实的楼房让人踏实

  仔细观察,这座重建在地质断裂带上的城市很明显地有着和其他城市的“不一样”——城市中心区内几乎都是6层以下的多层建筑,以三四层的居多。

  抗震八度的墙体,看上去比普通建筑厚实得多,而且楼间距也要比别的城市至少大一倍。这些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单元房一度成了唐山的象征,虽然样式老旧,但它们的厚实,会让唐山人觉得踏实。

  当地人告诉记者,直到1995年,唐钢居民区才建起了震后的第一幢高层住宅楼。

  唐山未来发展面向大海

  唐山终究还是幸运的,因为它有出海口。

  采访中,唐山市政府一名官员向记者介绍,今日唐山已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

化工、陶瓷、纺织、造纸、食品十大支柱行业。1988年,唐山市被国家列为沿海对外经济开放地区。因为拥有将近195公里的海岸线,未来唐山将实施向沿海推进、拓展外向型经济空间、建设现代化沿海大城市的发展战略。

  唐山市下辖唐海县的曹妃甸更是唐山腾飞的关键。“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的曹妃甸为唐山大型深水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报特派记者厉苒苒)p>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