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北农民自铸青铜鼎纪念免征农业税(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1:39 燕赵都市报
河北农民自铸青铜鼎纪念免征农业税(组图)

王三妮说:如果有机构收藏这个鼎,最好是河北和北京一带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河北农民自铸青铜鼎纪念免征农业税(组图)

“告别田赋鼎”上的铭文及图案


河北农民自铸青铜鼎纪念免征农业税(组图)

王三妮结识了不少省内外文化名人。


  ■调查人:本报记者刘学斤 见习记者郭天力

  ■调查时间:2006年12月5日

  ■调查地点:灵寿县

  ■调查事件:

  以国家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农业税即将一年之际,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横空出世,琅然作声,引来民间、学界和政界的关注,老王因之成为热点新闻人物。

  历史上自有国家政权出现,便有了赋税制度。在中国,此制度收录于古代经典,著名的《尚书·禹贡》这样记载,“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士交正,厎(音d杀)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左传》也记载了鲁宣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的史实。对中国广大农民而言,种地纳粮的田赋制度从其诞生始,畅行于漫漫4000年长途,似乎“天经地义”,他们想不到历史在进入2005年,“天经地义”的事情会寿终正寝,当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以162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高票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免除农业税在历史上也曾短暂地在小范围内闪现,如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就在其封疆内推行过,但那是小国寡民,自不可与全国范围内的免除同日而语。

  在苍莽的太行山脚下,在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边缘,这个叫王三妮的农民,何以倾其所有铸造一尊重达252公斤的鼎?仅仅借此以纪念“告别田赋”?鼎者,国之重器,王三妮凭一己之力,自费铸鼎,仅仅是想用这种方式表达一个农民对免除农业税费的欢欣鼓舞之情?这些萦绕在许多人心头的疑问,同样盘结在我们心头。12月5日,记者走进灵寿县青廉村对话王三妮,力图在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还原这一切的前因后果。

  ■岭上的青铜工艺品厂

  中山青铜工艺品厂在灵寿县青廉村西的岭上。村里人所谓的"岭",其实是一个土质的高台,处在上风向。站在上面东望,整个青廉村尽收眼底。

  厂子的法人代表原先是王三妮,现在换成了他的儿子王英杰。王三妮说,刚开始办时厂子安在村中的家里,属家庭式作坊,后来规模扩大,迁到如今的位置,是听从了曾当过灵寿县县委书记和省文化厅厅长的李九元的建议。

  厂院宽敞,正面一排贴白色瓷砖的北屋,两侧是配房和厂棚。60岁的王三妮面色红润,头发花白,热情地和记者握手。记者请教他名字何以如此女性化,他解释说,他有过两个哥哥,可不幸都先后夭折了,"爹娘怕我不能长大成人,就起了个女名当女孩子养。农村有这么种习俗。"

  家在村里,却并非未见过世面,且近一段日子已数次接受记者的采访,自称内向的老王显然已经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记者提出的任何问题,而他的儿子王英杰面对采访则显得有点局促和羞涩,连连把"彩球"抛给媳妇白璐燕。

  尽管"儿子现在是工厂的法人代表,在手艺上并不比我差,我对他的设计能力挺满意",记者还是能看得出老王是厂子和王家实际的主事人和当家人。

  "告别田赋鼎"摆放在厂院里最显眼的地方,老王用一连串数字,简介其形制大小:

  鼎采用的是三足双耳圆鼎,高99厘米,99是最大数;直径82厘米,总重量252公斤。鼎身铭文560字,魏碑体。"没用篆书,铭文也没用文言,为的是让农民好认"。

  "纹饰主要是祥云、瑞兽、祥龙、麒麟等几种,都是用来表现盛世之象的。总体风格虽然是古雅的,但细节上我没有模仿以往出土的某一种鼎。"老王说,铸鼎共耗费了350公斤紫铜,50公斤锡,整个鼎铸下来投资了7.8万元,花了大半年时间。

  鼎之做工足够精致。可以想象,在相对简陋的工作条件下,铸成如此精致的青铜器,铸造者要挥洒多少汗水,绞尽多少脑汁。

  ■一个爱琢磨事儿的手艺人

  是什么力量使老王铸这样一尊“不是为了卖”的鼎?还有,老王是如何走上制作青铜工艺品这条路的?

  在一间桌子上有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的北屋里,老王坐在床上开始讲述他的故事:

  高小毕业后,我一直在生产队劳动。等到包产到户,我家分了14亩地,要把这么多地收拾利落,不太容易,我也不想光靠种地生活。我爱看书,四大名著、《林海雪原》什么的,我全看过。从小我就对艺术品感兴趣,经常拿泥捏个什么东西。

  1989年,我在集市上看到有卖铜勺的,就去人家那学活儿。俗话说“四十不学艺”,我40多了才学铸铜手艺。

  我爱这个。制作铜勺,用城里人的话叫什么产品附加值太少,我就想制作复杂点的工艺品。但是我没技术,整个灵寿都没做这个的,我就靠自个儿慢慢摸索着来。制作铜勺的方法算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一点点改进。

  白天事多,思考个事常被打断,晚上别人都睡了,我爱琢磨事儿,尤其半夜醒来,四周都特别安静,这时候琢磨事儿脑子特别清醒,常常起来看看书,接着研究白天遇到的工艺上的难题。

  老伴也是唠叨,嫌我不好好琢磨地里的活儿,成天鼓捣青铜器什么的。万事开头难啊。我主要制作青铜文物仿制品,仿制中山国出土的鼎、瑞兽一类。为打开市场,我拿上作品,主动找到省里的文化厅啊旅游局啊,开始谁都不认识,硬是找,一回不行两回,请他们看看我制作的东西,他们一看,觉得不错,开始买我的青铜工艺品。

  省城的

文化人也会给我提意见,他们会指点我这儿制作得不好,那儿需要改进,这我爱听,有利于我的技术进步。就怕他们一个劲儿全说好,我知道,人家那样说实际是说我的东西不好。

  一来二去,信任就建立了起来。现在我们基本上是按订单生产,河北省好多文化部门都拿我的作品当礼品呢。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8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农业税”的相关新闻
农业税彻底取消后的村干部债务问题调查 (2006-10-10)
农业税取消后不能忽视的六大问题 (2006-05-10)
中国政府开征烟叶税取代原烟叶特产农业税 (2006-05-06)
后农业税时代:四招“破解”金融支农难题 (2006-03-11)
后农业税时代:从1250亿元的小数字谈起 (2006-03-11)
三大改革考验“后农业税时代”的中国农村 (200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