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后加速同内地交往(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04:07 信息时报
香港回归后加速同内地交往(组图)
  2005年9月12日,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幕。当天的广州,几名女孩头戴米奇老鼠帽正在欢送第一批前往迪士尼乐园的广州游客

香港回归后加速同内地交往(组图)
今日的中英街清静悠闲

香港回归后加速同内地交往(组图)
昔日的中英街游客如云

香港回归后加速同内地交往(组图)
香港商业街的繁华夜景

  香港回归后,随着自由行开放,游香港已经从广州市民渴盼却难成行的大事,变成了一件“随时随地,想去就去”的小事。广州市民到香港的目的和心态也逐渐产生了变化,以前是难得一去,所以看到什么好就买什么;现在随时能去,于是需要买什么的时候就去买。

  而自由行的大潮,也让一个曾经因为香港而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曾经最接近“南风窗”的地方、一个内地人的购物天堂——中英街,逐渐褪去了往日的辉煌。这条位于深圳沙头角的小街,见证了内地与香港从封闭到开放过程中所有的悲伤喜悦。如今,这里已经没有了拥挤的游人,而另有了一番两地居民亲密融合的悠闲风景。

  “自由行”加速两地来往

  虽然香港回归已经10年,但是对多数广州人来说,对香港的印象真正开始清晰却是在开放自由行之后。从那时起,两地的民间交流才开始频繁起来,两地市民间的沟通也开始多起来,相互的了解也就是这样的交流中产生的。

  广州,是第一批开放香港自由行的城市。2003年的6月,对香港开放自由行的政策一出台,马上引起了市民的一片欢呼。随之而来的就是几乎所有的广州市民都第一时间去办理一本港澳通行证。据一名旅行社职员介绍,到香港旅游探亲手 续简化后的当天,就已经有大批的市民涌到旅行社去打听办证和出行的手续了。

  她还记得,刚开始可以办理通行证的头两个月,她和同事们几乎是天天都会加班加到晚上10点以后。最多的一天,单是一个营业点就接待了过千个办证的市民。这样的情况直到2005年的9月上旬,当时是香港迪士尼开园的前夕,掀起了香港游的另一个小高潮。

  到香港扫货就像逛天河城

  刚开放自由行时,由于真正到过香港的人还不多,很多人即使很清楚自己想去的地方,但是真正要找到那个地方却很费劲。这就是当年刚开放自由行的时候广州人在香港的感觉。

  到了自由行开放近一年后,随着到香港出行的次数增多,广州人对香港的熟悉已经不再停留在电视的印象里,这时候的广州人可以说对香港,特别是香港的购物区的熟知程度已经不亚于在广州本地:买时装去铜锣湾,找品牌去尖沙嘴,要找

奢侈品当然少不了到湾仔中环……还有就是几乎每个去过香港的游客都会去淘电子产品的旺角,除了这些比较热门的购物地点,还有像香港最大型的OUTLET设在东涌,现在也成为了广州人喜欢去掏宝的地方。

  办证手续简单、时间当天来回,可以说,如今的广州人去到香港逛街,就像逛天河城一样既方便又熟悉。

  香港两大乐园力抢华南客

  对于广州人来说,香港的海洋公园和迪士尼乐园都不仅仅是一个向往的地方了。而香港这两个最大最著名的娱乐场所,也不约而同地把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游客,是他们最主要也是最想得到的游客群体。

  香港迪士尼乐园公共事务副总裁卢炳松在接受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目前迪士尼乐园在香港开幕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不到,但是已经受到了很多香港本地以及国内游客追捧,从2005年9月到2006年9月,他们总共接待了520万人次的游客,而其中国内游客的总数就占了总游客的1/3。每到节假日,国内的游客可以占到接待游客总数的六成以上。而在国内游客当中,华南地区的游客又是多数,由于香港自由行在华南地区基本上都已经全面放开,今后一段时间,他们的主要活动推广都会集中在华南地区进行,希望把华南地区的更多游客吸引到香港来。

  香港海洋公园是建立于1977年,当时只是为了提供给香港本地居民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随着香港的回归和自由行的开放,现在的海洋公园已经不单只是受本地居民所喜欢的地方了,更成为了内地游客追捧的一个娱乐场所。

  香港海洋公园副行政总裁李绳宗告诉记者,1997年以前,除了香港游客到海洋公园的外地游客主要是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人,内地游客在当时即使是最高峰的时候也只占了进园人数的8%。但是回归后,特别是自由行开放以来,内地游客已经成为了海洋公园的游客增长点,在上一个财政年度,进园的游客里面内地游客就占了45%,其中广东游客则有占了其中的六成之多。

  去年,香港海洋公园开设了香港以外的第一个驻外办事处,他们所选择的地点就是广州,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通过这个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获得更多的游客资源。

  中英街之变

  一条200米的小街内,两种制度和谐相处

  中英街的真正兴旺是从1979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以后开始的。当时国内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而紧挨香港的中英街却以免税街和价格优势成了国内闻名的购物天堂。这条只有200多米长、三四米宽的小街,每天被前来购物的人流挤得水泄不通,一天少时四五万人,多时八九万人。人们肩扛手拎,洗衣粉、布料、手袋、

化妆品……各种在内地紧俏的商品在这里都能买到,虽然挤得满身汗水,却也总能满载而归。

  1979年初兴时 小街日日川流不息

  此后,随着内地生活水平提高,来中英街购物的目标从日常用品转为金银首饰。触觉敏锐的香港商人迅速将世界新潮金银首饰引进到中英街,漂亮的首饰和低于内地的价格一下使中英街成了全国第一条黄金街。当时,深港在中英街开设的黄金店铺就有47家之多,销售的黄金量要按吨计算,数量十分惊人。

  据统计,1979年中英街的销售额为590万元,到1988年猛增到15.68亿元。那时,来深圳探亲访友的内地人一到深圳先托人办理沙头角边防禁区通行证,人们互相传言,来深圳不到沙头角等于没来深圳。

  20年前鼎盛期 踩着满地钞票上班

  谈太太,从小就在沙头角长大,也见证了沙头角中英街的崛起和衰落。

  上世纪80年代,谈太太在中英街的一家商店内做售货员。她告诉记者,大概是在1980年到1986年左右,中英街是最鼎盛的时期,当时每天到中英街的游客真是不计其数。当时他们忙得连把客人给的钱放好都没有时间就要接待其他客人,而收回来的钱只能随手扔在柜台后面的地面上,踩着满地的钞票工作。而当时每天店铺关门后,也不像现在要商店自己把钱拿到银行去,而是银行会派专门的车辆和人员,带着点钞机到中英街来逐家存款。

  80年代,内地工人的基本工资收入也就是40多元一个月,当年中英街做售货员的她和她在广州的丈夫的基本工资收入是基本一样的,但是,每个月的奖金却是大大不同,每个月的额外奖金一般都有100多元,最多的时候单是卖掉那些每天拆下来的货品包装等废品之后大家平分的钱就有400多元。这样的收入,在当时国内可以算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香港回归后 两地居民和谐相处

  如今走进中英街,再也看不到以前人如潮水的场面,稀稀疏疏的几个游客和一些本地居民,虽然街上依然有香港警察和武警把守一些关键的出入口,但是再也没有以前那些硬闯禁区,就为了要踏足一下香港境内的内地人了。现在的沙头角中英街只有恬静悠闲的居民和清新的空气。

  香港与内地的居民,在这条小街内和谐相处,两地的小孩许多都在同一个学校内读书,在他们心中,早已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泾渭分明的界限了。以前中英街最多的是游客,现在在这里出入最多的是一些住在沙头角的师奶,她们进去也就是为了买一些洗头水、沐浴液、方便面之类的日用品。

  旺金铺改行卖杂货

  香港居民马女士,以前在中英街开金铺赚了不少钱,在中英街的华界内买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现在由于游客买东西都不需要再到中英街而可以直接去香港采购,生意一落千丈。为了维持小店的基本生存,她不得不转营售卖一些杂货。

  马女士说,以前买东西的都是游客,最喜欢的是香港的金饰,所以她就开金铺,但是现在买金的人都到香港去买了,中英街跟香港当然没办法比。现在来这里的都是些当地人,所以卖杂货就变成了最受欢迎的店了。

  而廖先生开的皮鞋店也因为游客的大量减少而面临困境。廖先生说,既然香港都已经回归了,自由行也开放了,为什么进中英街还需要那么多的手续,这样会让游客觉得怎么都是办证还不如直接去香港。他认为,如果进出中英街的手续能更加简化,相信中英街还会活起来的。他们都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专题统筹 林峰 专题撰文 时报记者 幸琦昕 专题摄影 时报记者 萧嘉宁 冯今宁 陆明杰 龙成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