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个记潮起潮落热恋珠江(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1日06:21 大洋网-广州日报
香港个记潮起潮落热恋珠江(组图)
香港个体户唐宝强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高鹤涛摄

香港个记潮起潮落热恋珠江(组图)
“香港城”没有找对自己的路? 张伟清摄

  作为CEPA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4年1月1日起,香港、澳门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可以在广东省境内申办个体工商户从事商业零售,无需经外资审批,由工商部门直接予以登记注册即可。2004年1月1日,香港居民郭惠芳领到第一张内地个体工商营业执照,成为当时香港城内经营零关税港货的个体户。截至今年4月底,已有755名香港人在广州申办了个体户。

  广州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港人个体户在2004年左右曾经出现了落户广州的高潮,这几年逐渐开始由当时的“数量扩张”向“质量深化”转变,留下来的个体户都在广州开始生根,生意越做越大。

  在广州天河城购物中心南边不远处的一条小巷子里,唐宝强带着来广州“淘金”的梦想开设了2家服装店。我们的访问就从他开始。

  头发染成金黄色,黑色的紧身T恤配上牛仔裤,这让30岁出头的唐宝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言谈之中,他透露出对仅仅作为一个个体户的不屑,他说自己要做“资本家”。他打算在广州每个区最繁华的地段都开设自己的品牌店,雇更多靓女做店员,让所有广州年轻人都知道什么是“工藤”服装。

  2006年5月,在广州天河城购物中心南边不远处的一条小巷里,唐宝强和自己的两个搭档带着来广州“淘金”的梦想开设了两家服装店。说到在广州的创业,唐宝强显然对自己的商业敏感度非常满意。

  对于唐宝强那一代的香港人来说,内地无疑是充满诱惑的地方。香港回归的日子,正是他们迈出大学校门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香港回归的这10年,是内地加速发展的10年,也是香港年轻人眼光更加“内地化”的10年,很多人都希望来到内地寻找机会。内地的股市、楼市迅猛发展,直追香港,“这让香港人很有压力”。他还特别提到,广州年轻人追求时髦的劲头丝毫不亚于香港的同龄人。

  广州房租仅香港1/10

  唐宝强特别强调广州低廉的租金对他的无限诱惑。他告诉记者,像自己的两家店面总共大概40平方米,月租金7000多元人民币。在香港的一家分店如果是相同面积,那么租金可能达到6万港元,这个差距几乎是10倍。此外,在广州雇一个靓女店员每月仅需付1500元,但是在香港则要付8000港元。

  唐宝强坦言,在房租和人力成本上的巨大差价,是很多香港人到广州做生意的最主要原因。他告诉记者,一件在香港售价350港元的T恤在广州一般卖200元,不过“广州的销售额却不比香港差多少”。在香港的店面一个月的销售额可以达到25000港元,在天河的两家店面可达到15000元人民币。因此,虽然销售额有差别,但是就利润来讲,绝对是广州的店面赚得更多。

  香港个体户要“卖来源”

  来广州之前,唐宝强也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把香港经验成功移植到广州。他说自己前期做了充分工作,首先是市场调查,“光是这个就搞了半年”,然后还聘请了专门的顾问公司去咨询开店的细节,前期准备差不多从2004年6月份就开始了。

  说到目前的经营,他还算满意,熟客很多,“他们都是有眼光的”。香港个体户其实也没有什么优势,主要就是一个货物来源上的优势,“香港人‘卖来源’可能更为合理”,唐宝强说。虽然开张已经超过一年,但是唐宝强的服装店还没有收回成本,“前期花了40多万元,估计要等到今年年底才能搞掂。

  “内地竞争者很强”

  记者调查发现,港人个体户在进入广州之初,曾经一度涉足零售、餐饮、美容保健等多个行业,但是现在却逐渐转向以零售为主、极少参与其他领域的格局。根据广州工商局天河区分局的统计数据,到2006年12月份为止,港人个体户从事

零售业的比例占到95%以上,主要涉及服装、百货等领域。

  “这是香港人的比较优势”,唐宝强表示,香港人来广州做生意越来越理性了,比较倾向于选择从事自己具有独特优势的行业。他说以前的香港不少人以为“来广州就能发财”,不过现在这个观念已经改变了,“内地竞争者很强”。

  香港个体户数量取胜转质量取胜

  并不是所有香港人都能够像唐宝强那样在广州如鱼得水。黄女士是第一位在天河区工商局注册的香港个体户。她开的美容店注册时间是2004年1月,但2006年6月份就由于经营不善而关门大吉。记者前往拜访时,美容店早已易主,目前的老板是本地人,经营者表示目前生意很好,“那个香港人不懂做生意。”

  “她不知道和客人套近乎”

  但50多岁的黄女士在香港也经营着一家美容店,生意非常火爆,为何在这里却遭遇了滑铁卢?“她在这里没有朋友,也不知道和客人套近乎”,留下来的服务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告诉她,但是她说在香港不需要这样。”

  数据显示,截至6月22日,在天河登记注册的港人个体户累计达73户,现有实际户数为47户。也就是说,从第一户香港人个体户在天河落户的2004年1月份开始的3年半时间里,共有26户港人个体户由于各种原因“办不下去”,选择在工商部门注销,注销比例在注册总数中占35%以上。工商局人士表示,港人个体户在2004年左右曾经出现了落户广州的高潮,这几年逐渐开始由当时的“数量扩张”向“质量深化”转变,留下来的个体户都在广州开始生根,生意越做越大。

  昔日“香港城”没了香港人

  记者来到北京路的“香港城”,发现香港城已经变成了某电器连锁店的北京路店,保安说,“香港城”摘牌是近几个星期的事情。“这里根本没有香港人了”,一楼一家服装店售货员这样告诉记者。

  “他们都没有找到自己的路向。”对于“香港城”的衰落,唐宝强认为,主要是没有和“非香港货”作明确的区分,没有发挥港人个体户的比较优势。唐宝强认为卖低端的服装肯定赚不了钱,还不如去

状元坊那种市场。港人个体户在同质竞争中,只能够败给内地个体户。

  个体户看广州

  普通话不行是问题

  唐宝强和记者沟通需要一位女店员做翻译,他说自己的普通话能够听懂三成。虽然一直在努力学习普通话,但是收效不明显。“我们的客人很多都不是本地人,都是外地来广州追梦的年轻人,不会普通话会失去很多客人”。

  职业精神需加强

  “广州节奏很慢,职业精神需加强”。接受采访的港人个体户对广州人的印象参差不齐,主要是嫌广州人“节奏太慢”。比如和房东商量门面租赁,房东会不停往后拖延时间;去餐厅叫服务员上茶,服务员会在用餐结束的时候才端茶过来……

  唐宝强坦言,香港同胞和广州人文化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香港人之所以创造了经济奇迹,原因在于香港人有很强烈的职业精神,而有的内地人缺乏这一点。

  最怕冒牌香港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个别本省商贩在操着普通话的外地人面前自称是香港人,说自己店面物品来自香港。不少港人个体户表示,他们非常担心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影响香港商贩的口碑。此外,他们更担心很多人喜欢拿着本地货冒充香港货,蒙骗消费者,“一般的人,谁有那个本事判断?”受访的个体户表示,希望消费者到口碑较好的店面购买,并希望相关部门对此种情况进行整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