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俗:习俗化石鹅颈桥下“打小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1日06:21 大洋网-广州日报
香港民俗:习俗化石鹅颈桥下“打小人”(组图)
一位神婆备齐工具开始“打小人”。 黄蓉芳 摄

香港民俗:习俗化石鹅颈桥下“打小人”(组图)
  入夜的庙街,算命先生摆开“阵势”迎接客人。一张四方桌,两张折叠凳,用红色的帐幔围起来,就是一个闹中取静的算命小档口。 王子恒 摄在香港

 你经常会在某个光线昏暗的高架桥底或者是某个被车流环绕的三岔道口看见一个摆放着香烛冥器和观音塑像的地摊前,一个老妇手持一只旧鞋在一张印有人形的纸上奋力敲打;在林村的许愿树上,你会看见满树的“愿望”;而在某个乡村的庙里,你又可能看见一对发誓对质的“冤家”跪在神案前“烧黄纸”;庙街里算命先生成行成市……

  细究香港的民俗文化,最耐人寻味之处就是,尽管港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念都已经十分西化,但一些在内地和世界其他华人聚居区域都已经不存在的传统风俗却在这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保留了下来。

  说起“打小人”,香港人几乎无人不晓。如果觉得生活中有诸多不顺,或者怀疑有小人作祟,都会在惊蜇那天“打小人”,可以自己打,也可以请职业神婆代打,目的都是驱赶小人,迎来贵人。经天性热情的香港人的多番指点,记者终于来到了香港最著名的“打小人”的地点——位于湾仔坚拿道西的鹅颈桥底。

  指路的老人连称记者运气好,因为桥下竟然有四个神婆齐齐开摊。老人告诉记者,每年的惊蜇和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是香港人“打小人”的日子,平时相对来说比较少。

  到了桥底,记者发现四个神婆中有两个竟然是出人意料的年轻,其中一个神婆的摊位还放着一辆婴儿车。每个摊位前都摆着神龛,插着香烛,供奉着观音和土地公公,神龛前摆放着红桔等供品,地上摆着纸制的白虎。

  记者挑了个年老的神婆。未及开口,神婆已经发问:“你要打的是什么小人?”记者沉思良久,发现无一小人可打。神婆旋即解释,打小人有两种情况:一是一般性的,如外出远门、开业建铺,可以事先打小人,作预防,求平安;如果运气不佳、身患疾病、生意不旺、家庭不和,可以事后打小人,作补救,求化解。二是特定性的,如果知道有具体的小人在作恶作祟,就可以直接点名道姓地痛打。

  没有“小人”可打

  也能企求贵人来

  得知记者并无小人可打,神婆说可以打未来可能在生活中出现的小人,并求得更多的贵人相助。在问明记者的姓名之后,神婆插上香,双手合十,开始向供奉的天地神明禀报委托人的愿望。随后取出一张绘有男女身形的“小人”纸,放在侧卧的砖头,捡起脚旁那只估计已“服役”多年的破皮鞋,一阵敲打,口中念念有词。几分钟后,她取一只放在地上的纸虎,“喂”一点摆在地上的猪油,然后将“小人”塞入虎口,再在香烛上点燃,投入火盆,直至烧成灰烬。再烧一张红色的贵人纸,说是为委托者祈求贵人相助。

  再次向神明祷告,并撒芝麻、米粒、豆子等物,意为消灾解厄。最后是“打杯”,神婆将两块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向外弯出的木块掷出,木块一落地,神婆立刻眉开眼笑:“哇!你很顺哦。身边没有小人,所以第一次就出现了圣杯!”神婆解释说,“打杯”时,两块平坦面向上的为阳杯,向下则为阴杯,一上一下即为圣杯,出现圣杯,表示仪式完成。神婆收费40元港币。

  记者好奇,问神婆刚才“打小人”时口中念的是否就如在港剧里的台词:“打你个小人头,等你有气无得抖;打你只小人手,等你有仔无得凑;打你只小人脚,等你有鞋唔识着……”神婆立刻睁大了眼睛,道:“不是!”神婆说,她是帮人赶走“小人”,但不会说那些狠话,因为那样会折福,神婆说的一般都是驱除秽气和祈求吉利的话。

  算命先生红帐幔

  点亮庙街的夜晚

  入夜的庙街是另一番风景,几十个算命先生摆开“阵势”迎接客人。一张四方桌,两张折叠凳,用红色的帐幔围起来,就是一个闹中取静的算命小档口。前来算命的人不多,但算命先生们却风雨不改地坐在这里等待。算命这个东西信不信由你,但它却给入夜的庙街平添了几分生气。

  古俗今解

  对于如此古老并似乎与科学规律相去甚远的民间习俗为何可以在一个如此现代化的城市得以保存,对香港民俗文化颇有研究的香港法定语文事务部法定语文主任招田辉解释说,香港以前是一个以渔业和农业为主的岛屿,靠天吃饭的成分比较大,当人们遭遇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往往容易寄希望于想象中的诸类神祇。而这些古老的民俗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虽然经过一百多年的殖民化,但这些民俗并没有受到当局者的破坏,反而在自由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人总是会有一些心灵上无法开解的结,寄诸这些仪式,也是一种寻求解脱的方式。

  香港特有民间习俗

  许愿树:相信喜欢看香港电视剧的人对“林村树挂”并不陌生。林村离大埔不远,是一条有200多年历史的古村。村内有天后庙,庙旁和村口有几棵榕树和羊蹄甲树,被称为风水树或许愿树。相传50年前,一名水上居民久病不愈,唯有向这些树前的土地公公祈福。不久,他的病奇迹般地好了。于是,村民们都相信这些树有灵性。很多人便在年初三拜完天后庙后再向这些树许愿。此后,渐成风俗。每逢初一、十五,尤其是在春节期间,从各处远道而来的善信络绎不绝。他们会向附近的摊档购买一份“五宝叠”,向树参拜,然后写上家人的愿望,再用绳子系个红桔或橙,向树抛去,抛得越高越好。

  烧黄纸:又叫“斩鸡头”,是曾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种民间发毒誓的形式。仪式开始,双方跪在神案前,面对神像,点燃香烛,顶礼膜拜。然后,双方各执一张黄纸,高声吟诵誓言。接着,庙内执事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鸡一只,一刀斩下鸡头,让鸡血洒在写有毒誓的黄纸上,再将黄纸焚烧,方为了结。后来法庭处理一些无头案时,利用民俗心理,也采取这种形式,土洋结合,“斩鸡头,断疑案”。

  太公分猪肉:其实就是“太公分烧肉”。这个习俗通常是一年举办几次。第一次是春节过后不久的上元诞,即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每个家庭如果新添了男丁,就会到家庭的祠堂点灯。更重要的是在族谱上加上新添男丁的名字。而在祠堂祭祀礼仪上不可少的烧猪,在祭祀后便会分发,每个男丁均可分享一份。

  吃盆菜:每逢喜庆及红白喜事需要宴请宾客,主人家便请专业

厨师制作盆菜。每桌只有一大木盆,盆内按菜肴贵贱依次层层叠放。底菜一般是萝卜及其他蔬菜,接着是大块猪肉、鸡、鹅、鱼、虾、蟹、蚝等。凑齐10人吃一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