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希望捐助的马吉乡布腊小学42名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14:52 新闻午报
图文:希望捐助的马吉乡布腊小学42名学生
希望捐助的马吉乡布腊小学42名学生。

  体验“飞索上学”  

  余燕恰:飞不过江就爬过去

  7岁上学那年,余燕恰的妈妈就带着女儿开始学溜索。对余燕恰来说,溜索过江是必须要学会的,否则她永远上不了学。第一次和妈妈学溜索时,小燕恰吓得嚎啕大哭。

  2007年12月,就读于布腊小学二年级的余燕恰已经可以“单飞”了。

  12月4日早晨,余燕恰背上书包和溜索绳来到怒江边,熟练地将滑轮挂在铁索上,接着将溜索绳绑在腿上和腰上,将保险绳套在脖子上,最后脚尖一踮,快速向怒江江心冲去。

  几秒钟后,余燕恰停在江心,体重只有50斤的她“冲劲”不够,必须沿着铁索用双手倒着爬完剩下的几十米……

  上岸后,记者问她“怕不怕”,余燕恰想也没想地回答道:“怕!”

  -记者手记:溜索过江最怕掉入怒江,一旦掉入几十米深的江水中,用当地老乡的话说就是“有去无回”。

  余芬前:我要保护弟弟过江

  13岁的余芬前和10岁的余志城就读于马吉乡小学,兄弟俩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一起溜索过江。余芬前对记者表示:“我要保护弟弟过江。”

  出发前,余芬前把弟弟的溜索绳绑在自己胸前的铁钩上,又使劲地拉了拉,随后兄弟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余芬前镇定地说:“走!”

  兄弟俩贴着伴有漩涡的怒江水飞速向一百多米远的对岸飞去,铁索发出刺耳的“嘎嘎”声。

  记者问余芬前“怕不怕”,他坚定地说:“不怕!绑好弟弟,比什么都重要!”

  -记者手记:一旦出现危险,对余家来说,就是同时失去两个孩子。

  溜索前,哥哥余芬前反复检查弟弟的溜索绳,两双小手紧紧握在一起,两个孩子的心和命运也紧紧相连。

  对话“马吉校长”

  布腊小学校长:看着学生安全过江,我们才能放心回家

  马吉乡布腊小学共有42名学生,是福贡县读书条件最艰苦的村小之一。38岁的普友恒校长和3个老师带着4个班,他最大的愿望是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

  记者:布腊小学每天有多少孩子要溜索上学?普友恒:16名,年龄基本在7岁到12岁。记者:溜索上学危险系数有多高?

  普友恒:怒江水是非常汹涌的,一是水急,漩涡多;二是水深,最深处三十多米。孩子溜索过江最低点离江面只有1米,非常危险。放学后,我们都会送学生到溜索点,看着他们一个个安全过江后,才能放心回家。

  记者:不溜索上学行吗?

  普友恒:基本不行。16名学生中,最远的溜索过江后还要走近三个小时山路,每天来回就要六个小时。

  记者:2007年10月12日,社会捐助的第一座“爱心桥”已在学校边的溜索点开工奠基了,明年学生就可以过桥上学了,学校最大的困难是不是也就解决了?

  普友恒:首先谢谢社会和媒体,为我们筹集资金建“爱心桥”。现在学校最大的困难是怎样帮助这42名学生走出大山。有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读完小学就辍学了,我们看着很心疼,这是一代人的耽误。

  记者: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普友恒:将来,孩子们不仅能走过怒江来上课,还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希望他们能刻苦读书,回报社会。

  马吉乡完小校长:年收入仅五六百元,条件艰苦无法想象

  马吉乡完小共有338名学生,21名教师,12个班,是福贡县完小之一。34岁的余友博校长最大的愿望是改变现状。

  记者:溜索上学的孩子多不多?

  余友博: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共有2个完小、5个村小、逾20个校点。目前,马吉乡30公里范围内共有十多条溜索。7所小学中,住在江西边的几十个学生都要溜索上学。大山上的逾20个校点,老师都要买好大米等吃的东西,带上课本溜索过江,再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为山上的孩子上课。

  记者:目前,学校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余友博:福贡县马吉乡是国家级扶贫县,家庭年收入只有五六百元,收入来源主要靠种玉米、养猪等,平均每家每月仅几十元,条件之艰苦,常人无法想象。目前,教室和宿舍都很紧张,我们已经向上级申请在旁边再盖一所学校,争取让马吉乡的孩子都有书读。

  感动“马吉求学”

  鞋:气温近零度,穿着凉鞋去上课

  寒冬已至,马吉乡气温接近零度。在马吉乡完小和布腊小学采访时,记者发现有一半学生穿着凉鞋,有的甚至光着脚,原因是“没有鞋穿”。

  课间,记者碰到穿着凉鞋的马吉乡完小学生李春花,便问她:“穿着凉鞋上课冷不冷?”李春花说:“怎么会不冷!”记者摸了摸穿着凉鞋的那双脚,心头一凉。

  迪珊告诉记者,老乡家里没钱给孩子买鞋,孩子大多数都穿凉鞋过冬,“他们都习惯了。”

  吃:一天仅两顿,白菜青菜轮着吃

  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5点,是学生吃饭的时间。据迪珊介绍,这里的学生一天只吃两顿。

  记者在马吉乡完小食堂看到,伙食就是一碗饭加上一碗白菜汤或青菜汤,很少吃到肉。

  在布腊小学,普友恒校长告诉记者,菜都是学校地头上种的,很长时间没吃到肉了,烧饭都是用柴火,食堂则是石棉瓦搭的临时屋子。

  住:被子很单薄,冬天常常被冻醒

  马吉乡完小校长余友博带记者去学生宿舍参观,学生都是两个人睡一张床,合盖一条被子。由于住宿学生越来越多,只能将教室隔出半间,一半是课堂,一半是宿舍。现在连教师宿舍也腾出来了,部分老师睡到乡政府安排的宿舍。

  在布腊小学,普友恒校长告诉记者,孩子们的被子都很单薄,年纪小的孩子冬天常常被冻醒。

  【记者手记】

  当我走出大山时,心还留在大山。

  我出大山很容易,只要买张车票,坐三天汽车。对马吉乡的孩子来说,走出大山却是一辈子的愿望,他们的父母至今都没走出过村口。

  老乡平均年收入仅五六百元,但他们再苦都送孩子飞过江去读书。

  38岁的校长普友恒,每天坚持放学送学生溜索回家,十多年在大山里上课,给学生做饭,和学生同住,这样的年轻校长令人尊敬。

  “帮助孩子走出大山!”布腊小学的老师说这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当看到只有10%的孩子能上高中,他们心疼,他们无助。

  马吉乡的孩子正用生命以求学到知识、打开山门。让我们伸出双手,帮他们一把! (上海 刘剑锋摄影报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