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元代沉船考古队员挑战盗宝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15:55 南都周刊
福建元代沉船考古队员挑战盗宝者(组图)
  在以往的史料中,“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普遍被认为是泉州和广东各港,但一些历史学家期待通过这次考古,能勾勒出福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

福建元代沉船考古队员挑战盗宝者(组图)
  在“华光礁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现场,呈现在考古队员们眼前的是一片严重盗捞后的狼藉。 关向东 摄

福建元代沉船考古队员挑战盗宝者(组图)
天气越来越冷,考古队员们水下作业也变得更加艰难。

  继“南海一号”、“碗礁一号”、“华光礁一号”之后,位于福建平潭海域一艘元代沉船的发现堪称中国海上考古又一重大时刻。然而,同以往的任何一次一样,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盗宝者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海底盗宝,国家考古队员们不得不与之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打开一张中国地图,你或许不会留意“平潭”这个东海上的小岛。不过,在过去的400多个日夜里,这个福建海岛牵系了全国的考古工作者和盗宝者的注意。因为一艘古代沉船的发现,双方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海底文物的争夺战。

  发现沉船

  2006年9月中旬的一天,福建省平潭县的边防干警在执勤中发现了一艘大功率摩托艇,在平潭大练岛海域频繁出没。根据平潭海域的规定,渔业主管部门严禁大功率船只出海,因为平潭岛地处台湾海峡,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只有七十几海里,非法大功率船只通常被当作走私和偷渡的工具。

  同年9月的一天,一个消瘦的中年人走进了福州市一家小型古玩市场。他叫林果,是福州市考古工作队的队长,逛古玩市场是他多年以来的一大爱好。但这次的发现却让他感到震惊。

  经过几番观察,林果带着一种不祥的预感匆匆地离开了古玩市场。他马上用手机给北京挂了个电话,接着又向省里和市里的文物部门报告了自己的发现。

  几天后,就在林果和福州市边防大队平潭支队的大队长邹海闽通上电话时,邹海闽刚刚接到大练岛边防派出所的消息。经过连续几天对可疑摩托艇的监控,干警们发现,这艘大功率摩托艇经常在深夜出没,可它并没有驶向台湾,而是每次都停泊在离大练岛渔限村不远的海面上,这就基本上排除了走私和偷渡的可能性。如果结合林果的发现,那么可能性就只有一个——盗宝。

  原来,林果在古玩市场发现的是一件青瓷小罐。凭着多年的经验,林果认定,这是一件产自元末明初浙江龙泉窑的青瓷。这种青瓷属于国家级珍贵文物,即使最普通的,单件售价也在十万元以上,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则更加不菲。这样的珍贵文物突然出现在小规模的古玩市场上,难免让人感到蹊跷。

  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当夜林果带着福州市考古队的几个队员来到平潭大练海域。在茫茫的海面上,他们发现竟然有好几条木船静悄悄地停泊在那里,每一艘船都配备了空气压缩机和水下呼吸器。

  趁着夜色,考古队迅速靠近其中一条木船。就在这时,一艘刚装上文物准备离开的摩托艇突然掉转船头,向考古队员射来一道强烈的聚光灯。队员们下意识地用手护住眼睛,只听一阵急促的马达声,摩托艇已经冲了过来。林果一面电话向大练边防派出所报警,一面命令队员用缆绳系住一条木船。摩托艇紧贴着考古队打转示威。快艇上有七个人,有人亮出了刀,双方紧张地僵持着。

  就在对方准备斩断缆绳,夺回木船时,大练边防派出所的干警赶到了现场,摩托艇见状迅速关闭探照灯,向远海逃去。考古队员们登上被遗弃的木船。在船舱里,他们发现了潜水服、脚蹼等一系列装备,以及刚刚打捞上来的10件浙江龙泉窑的瓷器。

  顺着盗捞者留下的浮标,考古队员发现了一艘满载浙江龙泉窑青瓷的元代商船。林果当即意识到:这是继2005年同样在平潭附近海域发现的“碗礁一号”沉船之后,中国水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

  海底盗宝

  2006年9月下旬,接到福建省文物局的命令,林果带领福州市考古工作队接管了这块沉船海域,而为了防止盗捞,边防派出所24小时在沉船海域巡逻展开长达一年的护宝行动。

  2007年10月,总额超过500万元的发掘经费打到了中国水下考古队的账上。10月26日,20多名从全国各地抽调出来的水下考古队员在屿头岛集结完毕。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他们将对平潭大练岛沉船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

  到今年,中国水下考古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但迄今为止,每一次发掘依然是“抢救性”的。

  “有人盗捞,于是我们不得不进行发掘,不管条件是否成熟。”林果不禁想起了不久前的“碗礁一号”事件。那是2005年,当时也是在平潭这一带海域,发现了一艘清代康熙年间的沉船,沉船上满载着远销海外的景德镇青花瓷。但当考古队员赶到现场的时候,沉船上的文物已遭到附近渔民的严重盗捞,有一个船舱甚至被洗劫一空。据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事后估计,文物至少流失了50%。

  而在更早前的1985年,一个名叫迈克·哈彻的英国人在中国的南海海域盗捞了一艘清代沉船,为了便于运输和抬高价格,他在打捞过程中敲碎了60多万件成色普通的瓷器。之后他将沉船物品交给拍卖行拍卖,一件青花瓷叫价3000万美元,到场的中国故宫的两位专家因为价格太高,只能与它失之交臂。

  “盗捞和盗墓一样,给遗址带来的是破坏。”林果说。

  这一次似乎也不例外。

  第一个下水的队员羊泽林一浮上水面就告诉队友:破坏严重。他看到:在这艘沉船遗址附近的海底,散落着大量瓷器碎片,旁边是盗捞者落下的铁铲、铁耙等盗捞工具;沉船半陷在淤泥中,船体损坏严重,船舱附近的海底松软下陷,怀疑是渔民盗捞炸出的大坑,船首、船尾因此已经消失;从瓷器碎片的数量看,盗捞已经造成了大量文物被毁。“盗捞者常常不计后果,为了得到一件瓷器不惜毁掉十件。”这让考古队员们十分痛心。

  不过,他们也知道,盗捞者其实并非天生歹人。“拿平潭的盗捞者来说,他们大部分是当地渔民,生活贫困,又缺乏法律意识。”林果说。

  事实上,不同于国外相对完善的商业打捞,中国渔民的私人盗捞远非都能大发其财。因为打捞设备需要大量资金,而能打捞上来的文物数量有限,在平潭海域的屿头岛,很多渔民赔掉了本钱。考古队员冯雷曾亲眼见到,在屿头乡卫生所,一位渔民因为盗捞蚀本服毒自杀。

  “但海底文物的诱惑太大,在中国沿海的很多地方,盲目和冲动还在继续。”林果说。

  村民盗宝队

  在平潭屿头乡这个人口不到一万的小岛上,一项令人吃惊的暴利贸易曾经如火如荼地进行。

  屿头岛由四个自然村组成,房子全用当地的巨石垒成,坚固如同城堡,为的是抵挡常年肆虐的海风。岛上的人以捕鱼为主业。作为一座孤岛,屿头岛需要从13海里之外的松下港输入几乎所有的生活资料。一度作为回报,它向国内文物市场输出“海捞瓷”。这里被圈内人士称为“海捞瓷”的起源地,几乎全岛所有家庭都曾入股参与盗捞。

  盗捞虽然利润丰厚,但也面临巨大风险。现在,渔业经济日益萎缩,屿头岛有很多家庭只剩下老人、小孩和孤单的女人。这些家庭中的男人,有的出岛谋生去了,有的靠盗宝发了大财,为逃避通缉再也不敢回来。林果说:“盗捞猖獗和这里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它是渔民用高额代价换来的。”而村民李宝珠却悄声对记者说:“如果不是附近海里有宝贝,谁在这里呆着?”

  2006年9月初的一个大清早,一位屿头岛渔民到大练海域捕鱼。他把带钩的渔网撒下去,收网时却发现上面挂着几件青瓷盘子和几块碎瓷片。他意识到这可能是宝贝,就把碎瓷片往海里一扔,把盘子放在甲板上继续捕鱼。中午,他驾船来到福州长乐的松下港口卖鱼,在“碗礁一号”之后,这里经常有文物贩子出没。他让一个文物贩子看了甲板上的青瓷盘,文物贩子马上问他盘子的来历。

  当晚两人驾船来到大练海域,文物贩子穿上潜水服下海查看,发现有一艘古代沉船半掩在淤泥之中。

  他们又捞上来几件瓷器,但因为身单力孤,只能把消息散布出去。很快,屿头岛的渔民们加入到了打捞瓷器的队伍中。十几家渔民入股集资,改装了一艘大功率摩托艇,木船和炸船用的炸药本来各家都有,文物贩子又从广东、广西雇来潜水员。这些潜水员都是没有潜水资格的黑工,有些就是渔场里以捞鲍鱼为生的捞鱼仔,但因为雇价低廉,都被一股脑地拉上了岛。

  文物贩子的资金、潜水员的技术,加上渔民对海况的熟悉,一支盗宝团队迅速组建起来。

  9月10日至9月12日,是盗宝最为猖獗的三天。盗宝者夜夜出海,群情振奋,将文物打捞上来之后,立即用摩托艇运走,人货分离,异地上岸。

  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大量文物在打捞过程中破坏。李宝珠透露,上岸后就会有文物贩子联系好的买家等候,直接以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的价格将文物买走。林果说,现在很多一级买家会使用数码相机对文物进行拍照,通过互联网传到外地买家手里。

  在两年前平潭海域发生的“碗礁一号”事件中,也曾发生类似情况。不过当时盗宝者驾乘的还是木质小渔船,航速慢,机动性差。潜水员使用的也大都是危险的气泵供氧设备,与1848年人类第一次水下考古时的装备无二。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为了获得暴利,贫穷的渔民不惜花下血本:木质小渔船变成了大功率的摩托艇,潜水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

  2006年9月15日,屿头乡贴出禁止在大练海域打捞沉船文物的通告。但在接下来的几天,盗捞仍在继续。9月16日,一艘参与盗捞的摩托艇被边防干警缉捕。9月20日起,盗捞遭到遏止。10月,17名盗捞渔民被依法宣判。

  “抓到的当然只是一小部分”,考古队员羊泽林说,“从水下的情况看,不会只是十几个人干的。”

  1年后的2007年12月,屿头岛的东珠码头上,李宝珠四下张望,压低声音说:“东西肯定有,就是现在风声太紧。要不你留个电话,过后打给你?”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