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个非政府组织在四川灾区参与救援(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4日04:11 南方都市报
100多个非政府组织在四川灾区参与救援(组图)
无国界医生香港志愿人员陈英凝医生在广汉三水镇分流站外的帐篷为病人检查。黄洁心提供

100多个非政府组织在四川灾区参与救援(组图)
5月21上午,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外,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邹忠辉摄

100多个非政府组织在四川灾区参与救援(组图)
5月14日,来自美国的孙柏安博士(后)正在指挥将伤员送上救护车。新华社发

  调查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人团结抗灾的最前线,越来越多胸前佩戴着红十字或其他标志的国际NGO组织成员在多个地区辗转救援。他们在物资、医疗、救援等方面忙碌着。

  政府组织的力量是绝对的救灾主力,但是,有很多事情需要民间力量来参与,比如抚慰灾民心灵这些“小的事情”。

  NGO

  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1 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13日上午,57家NGO发出声明:共同支援灾区,关注灾后重建

  NGO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里人影穿梭,张国远是这里的负责人,但他对进进出出的人却很陌生,“我甚至不知道他们叫什么?”他说。

  这个诞生于“5·12”汶川大地震第二天的机构,成员庞大,在其资料介绍上,发起机构有50个,而实际运作中,张国远每天要协调100多个NGO.

  “没有多少时间考虑,很仓促就成立了。”张国远介绍说。

  5月12日,四川攀枝花市东区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张国远在北京出席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会议,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中断了这次会议。晚上,NGO发展交流网负责人陆非致电与会的每个NGO组织负责人,“我们是不是该做些什么?”他说。电话那头,听者反响各异。

  陆非的电话呈现出中国NGO惯有的生存状态。散落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民间非官方组织,互不关联,各有关注领域,个性鲜明,在行动上很难统一。张国远马上联系成都同事,手机没信号,电话不通,与此同时,网上关于灾区的信息不断传来,他才感到事情很严重了。当天晚上,100多个NGO组织负责人在嘈杂的各抒己见的氛围中,终于达成了一个共识:必须派一个人到成都去。

  张国远坐13日早上9点的飞机,正常情况下将在11点抵达成都。中午12点,飞机却降落在重庆江北机场。同时迫降在此的还有十多架飞往成都的航班。由于汶川大地震,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在当天下午已经关闭。他下午4点挤上开往成都的大巴,心神不宁,甚至不知道要做些什么,“脑袋里一片混乱。”

  他不断接到各地NGO的询问电话,“我们来不了现场怎么办?”“派多少志愿者?”……这种茫然也体现在国内其他NGO身上。信息不畅,导致北京某基金组织的赈灾物质运往映秀后,发现当地灾民基本上撤出来了。

  “来不了现场可以在原地筹备救灾物质”、“我们需要专业的志愿者,”接电话时,张国远本能地成了灾区信息协调员。事实上,这也是陆非所希望的,他在电话里对张国远说,“成立一个联合办公室,协调各地NGO和志愿者。”

  5月14日,由国内多家NGO发起的“NGO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在成都设立。办公室下设医疗服务、物资分配、机构联络等多个小组,他们还办了一份“抗震救灾———民间公益在行动每日特刊”,负责发布有关救灾的动态。

  汶川地震发生当天,李连杰壹基金和南京爱德基金会行动起来,当晚,这两个基金会第一时间发出了关注灾区的声音。

  13日上午,57家NGO发出声明“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发挥民间组织力量,联合作出反应,共同支援灾区,关注灾后重建”。

  2 根据当地需要行动

  截至18日,在四川灾区的国际NGO已超过十个

  黄洁心在5月2日至12日的10天里,获知了两个国家的两场大灾难,一个是2日缅甸的强热带风暴致4万多人死亡,一个是12日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就在黄洁心无比悲痛于中国大陆的这场惊天灾难时,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视察灾情的温家宝总理握住了一位外国人的手。这位外国人叫赖恩·鲁滨逊,他是“心连心国际组织”驻华的代表,温总理向他和他的伙伴表示了感谢。

  黄洁心在无国界医生组织在广州的办公室工作,这个在1971年成立于巴黎的全球最大的独立人道救援组织,在全球18个地方设有分部。“大地震刚刚发生,我们在香港的办公室就立即给志愿者医生发去了电邮,看是否有人愿意待命,随时派往灾区参与救援行动。”黄洁心说,但并不一定谁愿意来就可以的,一定要有专业背景,而且曾经从事过地震等灾难的紧急救援行动的为最佳考虑。

  在人数达2000余的庞大志愿者医生库里,有很多人立即表示愿意听候无国界医生的调遣。因为在2006年巴基斯坦地震中有过国际救援经历,香港北区医院的骨科大夫姚汉华被选中了,同时,另一位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陈英凝医生也被选中,陈早在1998年就作为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志愿者医生参加过长江洪水的救援行动。他们与土木工程师周健德一起,在分别向自己服务的公司请了假之后,与黄洁心搭乘国航航班,于16日飞抵成都。

  23日,黄洁心送走了已经在广汉工作了一个星期并且假期已满的陈英凝医生等3位志愿者。一批批志愿者医生到来和离去,在23日下午,无国界医生组织仍有30位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在灾区工作。“我们的志愿者医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假期,当然,从事这样繁重和艰险的救援工作,必须在一段时间后轮换,前期来的同事已经陆续返回了香港、南宁和北京。”

  在抵达成都后,黄洁心一组联络了四川省外事办。“希望得到他们的同意,让我们去一个可以用得着我们的地方。是的,我们是根据当地的需要行动的。”17日,他们就到了广汉,去了两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我们和医院的院长谈,送给了他们一些急需的物资,我们告诉他,希望一起工作,院长同意了。”

  陈英凝和姚汉华分别是内科和骨科的专业医生,大量从灾区救援出来的病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骨伤,姚医生和当地医护人员一起工作,他一个人在服务的数天里,做了15例手术。很多灾民在地震中失去了家园,身体出现疾病,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和儿童,这时,陈英凝的专业派上了用场。

  这一支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志愿者队伍在努力工作时,另一支由两名医生、两名护士和一位土木工程师组成的无国界医生队伍,正在汉旺镇工作着。

  截至5月18日,在四川灾区参与人道主义救援的国际NGO数量已经超过了十个。“灾情发生后,我们迅速组织了价值近千万的物资,”同为国际NGO的乐施会中国部传播统筹段德峰告诉记者,该组织至今已向灾区投放款物近4000万元。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人团结抗灾的最前线,越来越多胸前佩戴着红十字或其他标志徽章的国际NGO组织成员在多个地区辗转救援。他们在物资、医疗、救援等方面忙碌着,很多人刚刚从缅甸风灾的救援战场转移过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