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0年家庭史:大炼钢铁那年我撑起半边天(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16:45  新京报
60年家庭史:大炼钢铁那年我撑起半边天(组图)
  2001年,韩玉竹和蒿永怀50周年金婚。那一天,他们所有的女儿和孙辈都赶来为他们庆贺。这一天,他们穿上了老二送的新衣服,韩玉竹戴上了大儿媳妇送的镯子。

60年家庭史:大炼钢铁那年我撑起半边天(组图)
   1975年,韩玉竹在一家金属制品工厂上班,那时上班的条件比较艰苦,众多员工都挤在一楼的大车间里面,但员工工作从不埋怨,不懈怠。一有困难,大家都相互帮助。图中,一名同事在做雕刻的工作,她帮同事拿着雕塑材料。两人合作完成一道工序。

60年家庭史:大炼钢铁那年我撑起半边天(组图)
1979年,三儿子当兵前一天,韩玉竹拉着儿子照下这张照片。

60年家庭史:大炼钢铁那年我撑起半边天(组图)
获奖证书

  ●人物:韩玉竹(女)

  ●家庭成员:一家18口,包括夫妻俩(蒿永怀82岁,韩玉竹76岁)、4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媳妇和女婿、孙子和孙媳妇、外孙和重孙。

  ●家庭档案:北京人,现住东城区北新桥头条48号。

  1958年,韩玉竹25岁,但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韩玉竹很少走出家门。丈夫外出工作,她在家照顾孩子,打扫,缝补,洗洗涮涮。

  1958年8月17日,这一天开始,中央号召全民大炼钢铁,作为团员的韩玉竹走出了家门,成了一名炼钢的积极分子。同一年,她参加了工作,报了扫盲识字班。

  1958年,对于韩玉竹和她的家庭来说,都是一道分水岭。从此,韩玉竹走出厨房,撑起了这个家的半边天。

  扔下吃奶孩子炼钢

  1958年,韩玉竹家里的生活比较艰苦,家里靠老伴每个月赚的50多元过活。经常上街拣点菜叶泡饭吃。

  大炼钢铁期间,天还没亮,韩玉竹就掀开被窝起床,在简单的洗漱之后,随便吃点东西,便抛下孩子们炼钢铁去了。

  韩玉竹的孩子最大的不过6岁,最小的才几个月大。妈妈炼钢去了以后,他们就哭。邻居们循着孩子的哭声而来,轮流帮忙照顾起孩子。孩子脏了,张家给换个衣裳;孩子饿了,王家给找来了吃的。

  韩玉竹晚上回到家中,经常发现孩子穿着邻居们做的衣裳,“打扮得跟个小洋人似的。”

  为争先进砸家里箱锁

  “当时我是个团员,怎么也不能落后啊。”韩玉竹回忆,当时炼钢的材料不够,她就跑回家,先把不用的锅、盆捐出去,抡起一块石头,咣的一下就把箱子上的铜锁片给砸了下来,然后拎起来就往铁炉子的地方跑。

  丈夫知道了,一点也不生气。“那时候为了炼钢,大家都争先恐后呢。”她把家里的几把锁砸了以后,又打起了炉子用的“拔火罐”的主意,和邻居一商量,便决定两家共用一个拔火罐。她家的拔火罐就进了炼钢炉。

  此后,做饭的时候,她就往邻居家跑。“还增加了邻里的感情呢。”

  她后来给儿女们讲这段故事的时候,孩子们会问,家里没了锁,东西不丢吗?

  “那时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家里没有一把锁,但东西从未丢过。”韩玉竹每次谈起这件事,她的眼睛就会望向远方。

  她说,过去嘛,日子过得紧,有时候还吃不饱,但风气好得很呢。

  夫妻黑白轮班炼钢

  韩玉竹的丈夫蒿永怀,比她大6岁,在一家厂子做电工,白天,他外出工作。下班以后,还要赶到单位去炼钢铁,上头给下达了任务。丈夫为了超额完成任务,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当时他们采用的是土法炼钢,土高炉的制作较简单。

  “在里面搁一些耐火砖,外面搁一些普通砖,再用一些石头,一堆就起来了。一个土高炉往往是10个人一拨,轮流炼钢。土高炉外面还设一个大风箱,需要一个人不停的拉,有人往里面扔生铁,还要有人负责燃料。”

  每到深夜,许多人已经入睡,负责拉风箱的蒿永怀却没有停歇,他不时的抬头看着被高炉映红了的天空。那段时间,北京城没有夜晚。

  蒿大爷说,那时他不觉得累。他们要“超英赶美”,要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也不是好惹的。

  妻子白天炼钢铁,丈夫晚上炼钢铁。他们在家里一起的时间很短。偶尔,夫妻二人会比一比谁炼了多少钢。

  我撑起半边天

  1958年,“妇女解放”的口号提出已有时日,但外面还是男人的世界,偶尔有妇女骑着自行车去上班,但街上的人都会投以异样的眼光。

  韩玉竹认为,大炼钢铁改变了这一切。男女都去炼钢,都参加劳动,自然没有人互相说了,也不担心别人怎么看了。

  韩玉竹说,炼钢让她走出了家门,不再围着锅台转,得到了真正的解放。“从此以后,家里不再是丈夫一个人担着,我算是撑起了这个家庭的半边天。”

  韩玉竹说,她在劳动中体会到了什么叫平等。

  为认字租武侠小说

  困难,其实没有什么,想要克服,也很容易。

  走出家门以后,由于没有文化,韩玉竹感觉到处碰壁。于是,读书识字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丈夫白天上班,晚上炼钢,自己也要炼钢,三个孩子需要照顾……即使这样,韩玉竹还是决定要认字。

  1958年底,韩玉竹报名参加了一个业余识字班。白天炼完钢,晚上就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去上夜校。

  在这个培训班上,她掌握了大部分常用的汉字。

  丈夫蒿永怀喜欢听书,韩玉竹就从外面租来了一堆武侠小说,那时租书便宜,只要几分钱。

  一有时间,韩玉竹就给丈夫读武侠小说。这些武侠小说往往都很厚,动辄几十万字,韩玉竹就这样磕磕巴巴的给读下来了。书中有不认识的字,韩玉竹就先顺过去,事后再查字典,久而久之,韩玉竹的阅读就基本没有问题了。

  那段时间里,韩玉竹给丈夫读过的武侠书有几十本,如《七侠五义》、《三剑客》、《蜀山剑侠》等等。

  现在,韩玉竹要读好些份报纸。她是家里的消息灵通人士。儿孙们学习遇到困难,打退堂鼓的时候,她就给他们讲1958年炼钢、识字的艰辛。

  能够理解当年炼钢

  许多年以后,韩玉竹通过一些文献,知道了当年他们炼的钢铁是不合格的,还必须回到大高炉里面重新炼。或多或少会感到遗憾,他们把家里一些好端端的铁具,比如锅盆,送去炼成了废铁,给自己造成很大的损失。

  “但我们那一代人能够理解。”韩玉竹说,当时,国家的底子很薄,全国人民都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大炼钢铁这个目标,把全国人民的热情都调动起来了。而且,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并没有能力去思考国家决策对还是错的问题。

  “我们今天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去否定或者肯定。”韩玉竹说,她常常教育她的儿孙们,今天的幸福是老一辈的人艰难探索和勤奋努力得来的。

  如今,韩玉竹和蒿永怀都已经上了年纪,但老两口的身体都很硬朗,蒿永怀还是他们社区的志愿者,天一亮,他就戴着红袖章,顺着胡同巡逻去了。碰到邻居,他一般都会乐呵呵的打个招呼。

  有时他们遛弯路过老街道办时,看到当年堆放土高炉炼钢铁的地方,总能想起热火朝天的1958年。

  我家事儿

  1950年 我和蒿永怀订婚。

  1951年 七夕情人节,我和蒿永怀结为夫妻。

  1952年 老伴在交道口东大街买了一间半20多平米的铺面房。我们有了房子。

  1958年 我报名给厂子里的“哺乳室”看孩子。老伴反对,原因是我们家的3个孩子还没人看。我认为,“小集体”要服从“大集体”。

  1969年 大儿子蒿中义参军,在延庆当了一名防化兵。

  1977年 我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78年 我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帮助一位邻居解决漏雨的问题。

  1984年 退休。参加居委会工作,干了10年。

  2009年 6月30日,曾外孙女出生,实现四世同堂。(韩玉竹口述)

  老物件儿

  获奖证书

  在工厂上班期间,韩玉竹总是最早到单位,最晚下班的那一位。1977年、1979年以及1981年她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