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曾荫权:深圳是香港最好的合作伙伴(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7日07:40  深圳特区报
曾荫权:深圳是香港最好的合作伙伴(图)
深圳特区报驻香港记者 刘秋伟 文/图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在礼宾府会议室,曾荫权与记者谈了他对深圳这么多年来取得令世人瞩目成就的赞赏,以及对深港两地合作出现的新局面寄予厚望。曾荫权认为,深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是整个珠三角发展的排头兵,深圳是最有潜力与香港合作的城市。

  深圳是“标准型”的现代化城市

  记者:2005年9月,您第一次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身份到访深圳时说过,深圳过去25年的成就是个奇迹!如今深圳就要迎来30岁的生日了,您眼中的深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曾荫权:当时我讲的是,看到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真是很惊人。如果同全世界做个比较的话,全国这20多年的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深圳的速度之快,很明显。我看到的,当然其中有一部分是香港的影响,但大部分都是深圳人的努力。

  我5年前到广东参观考察时就很相信,特别是深圳市民奋斗的精神,跟我们香港一样。可能这两个城市都有新移民的关系,大家都很努力建立自己的家园,我感觉发展很快。回头来看深圳这5年,更是厉害,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深圳已经站在全国最前沿。

  我经常到深圳,目前深圳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其他很多方面也是,比如交通网络、公交、地铁,跟香港一模一样,绿化做得很好。城市结构也是一样,深圳有个证券市场,很活跃,融资能力很强。还有国际性的企业,在深圳投资也不少,落户也不少。从各方面来看,深圳是“标准型”的现代化城市,我相信是其他内地城市的模范,我对他充满信心。

  深港合作创造了双赢局面

  记者:深圳经济特区的30年也是深港合作的30年。记得也是5年前,您曾提到深港要更积极更广泛地合作,其实也就从那一刻起,深港之间合作的力度更进一步加大了,您觉得目前深港合作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

  曾荫权:成果很明显。我相信两地居民都看到了很多方面的成果,例子太多了。我当特首后,感觉我们跟深圳的合作创造了一个双赢局面,比如基建方面,从香港落马洲的沿线到福田口岸,还有西部通道,以及香园围新口岸,都是双方合作的很大的工程,目前我们已经拨款开始动工;还有高铁,也是一样,这个计划做得很成熟;航空方面,深港机场轨道联络线可行性报告已完成,两个机场联系起来,两地居民不停往来,很方便。所以,这5年的成就不小。

  民生方面也是一样。在环保方面,深港合作把绿色城市建设作为一个重点,比如说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我们希望它在香港全面使用,香港很关注这一点。目前,这个事情跟深圳合作很有成效。

  在教育方面,在深圳居住的香港子弟,已经有了香港子弟的小学,在深圳小六毕业的学生,也可以在香港安排学位上学,两地已经联系起来了。据我所知,今年已经从两家小学增加到五家,这是深港两地教育发展合作的开始。此外,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也有计划跟深圳合作。我们的教授不希望跑得太远,内地可以让教授们接受、不用跑来跑去的地方就是深圳,所以,深圳也是唯一一个有条件引进香港高等学府设立分校的城市。

  还有另外一方面,这些年深圳的经济结构调整很大,目前服务业的发展做得很好,研发工作也做得特别好,深圳服务行业已经占GDP50%多,是全国各大城市转型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两地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这方面的发展。

  我感觉两地做的事情,已经把两地的民生、老百姓的生活拉得很近。在签证方面,深圳居民可以一年多次往返香港,可以早上来,中午回深圳吃饭,下午再来也可以,晚上回去也可以。这是全国内地唯一一个真真正正同香港联系起来做大都会的、最有潜力的城市。

  把香港的服务行业全方位拉进前海

  记者:去年6月,您在香港会见了深圳市主要领导王荣一行,就香港和深圳两地的进一步合作交流过意见。王荣提到了要确保三个不变,目标、决心、力度不变。在您看来,今后香港与深圳的合作怎么样才能够做到“三不变”?

  曾荫权:有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一国两制”的政策把两个地方联系起来了。本来有些事情香港不能做的,由于有了这个关系,也做起来。深圳也是一样,有些方面深圳可能单独不能做好的,特别是金融服务方面,因为有香港的关系,会做得更好。因此,“一国两制”是我们成功的方式之一。

  另外,香港的定位很清楚,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要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业中心地位,我们已经尽力把它做好。目前,香港在继续巩固和加强金融、旅游等四大支柱产业之外,我们还开发了教育、医疗、检测认证、环保、创新科技、文化及创意六大优势产业,这六个产业也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在教育、医疗这方面的发展,跟深圳没有什么恶性的竞争,互补性很强。

  最近,我们跟广东省签订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本身有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有关深圳方面的发展。我跟深圳市主要领导经常见面,双方已进行多层次的密切沟通。在工作层面上,不同层次也有工作会议,不论是基建、民生或是经济方面,什么事情都可以谈,现在谈得不错了。从香港发展的策略可以看到,将来的10年,加强同内地的合作是重要的方面,内地最重要的是珠三角,珠三角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深圳。

  记者:您去年底在发表2009至2010年施政报告时,不仅有多项措施涉及香港与珠三角的经济融合,更首次在施政报告中释放粤港未来10年全面合作的信号,提出争取将粤港两地共建“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在您看来,目前深港之间的合作进入了什么样的阶段?

  曾荫权:现在已经是成熟期了。稳定了谁也不能离开谁。当然,因为发展,内部也有些竞争,有良性的竞争,这应该是好的。

  如今,双方发展的方向已经很清楚,都是服务行业。在服务行业方面,如果香港在内地发展需要一个高档次、服务成就好的伙伴,那么深圳就是最好的伙伴。特别是金融业,深圳很专业。

  金融业现在我们已经把基础扩大了,但我们还可以往高端、高增值的方面走。

  深圳人均GDP在全国位居前列,香港会保持人均GDP3万多美元的趋势,还希望有增长。现在深圳的服务业占GDP比例是50%多,我希望慢慢继续扩大服务行业的比例。在我看来,深圳有本钱做到70%左右,因为深圳有工业、制造业,有潜力做好。香港的服务行业已到了93%,跟纽约、伦敦差不多一样了,深圳可以做得更好。

  记者:现在深圳打造前海区域,就是出于这样一个理念。

  曾荫权:我对前海有很多的期望。深圳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做好深圳地区未来30年的发展。我们希望把香港的服务行业全方位拉进前海,同深圳合作,这是我们香港比较强项的东西。在珠三角“先行先试”做一个基地,最好的基地就是在深圳,深圳最好尝试的地方就是前海。

  记者:除了前海,还有河套地区及深港创新圈,这些具体的方面会有什么动作呢?

  曾荫权:这个是商界方面的发展了。我们希望双方的合作,不单是政府和政府之间,还要有商界以及学术界方面的,我们的教授、学者一起研究这个事情,多方面联系起来。比方说科研方面,有一个全世界瞩目的项目,就是杜邦太阳能薄膜光伏电研发中心设在香港,但是制造全部都在深圳,这是个成功的例子,我相信其他同样的例子,把深港研发圈的概念,做得更好、更大、更广。

  还有土地方面的发展,我们有几个地方,一个是河套方面的发展,还有香园围/莲塘口岸的发展,同样很重要。在土地、基建方面,我们加强联系,很有发展的潜力;经济结构方面,我们相信也是有很多发展的空间。所以,一讲深圳我就很兴奋。

  深圳是香港最好的合作伙伴

  记者:《珠三角规划纲要》里边,提到深港共建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金融中心,这两个中心该如何推动呢?

  曾荫权:我们在金融方面的发展,是不能停下来的,不进则退,所以我们得努力。金融风暴以后,全世界都在关注金融发展问题,G20峰会在关注,香港也积极参与讨论,这个对香港目前管理的思路等方面是有影响的。

  香港在融资能力、为各方面企业服务的能力比较强,但还要进一步提升发展。我们要有一个很适合的伙伴,珠三角是个很重要的地区,而且合作起来很方便。

  在金融服务方面,互联网等可以把大家联系起来,但是面对面很重要。比如说我们的股票服务,深港两个证券市场联系起来及合作更深以后,这两个证券市场的人士,见面非常容易。我觉得,如果要做好在内地金融业的生意,一定要透过内地的伙伴,深圳是最好的伙伴。深圳需要跑出去,与其他的金融中心接轨,特别是伦敦,可以通过香港这个平台。我觉得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当然,我们跟广州也有发展中心,跟上海也一样,但是,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不是毗邻的城市。跑广州,起码跑半天,上海是一整天,而深圳两个小时就可以办好,很方便。

  除了这个以外,其他行业也是一样。我相信下一步香港跟深圳的关系会得到进一步加强,最重要的是两地领导对合作很热衷,中央也肯定我们的做法。

  对深圳未来30年充满信心

  记者:您刚才对深圳30年的发展给予了很高评价,对于未来您有什么建议和希望呢?

  曾荫权:最重要的是把粤港合作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圈的概念做好。香港需要一个伙伴,就是深圳。从这个方面来看,根据三个目标,人流、物流、基建流尽量开放,把香港和深圳双方面做好,那么,深圳可以将它的服务潜力辐射到全国,将来30年肯定会做得更好。为什么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把前海做好,就是因为我们可以把最好的东西带去前海,在前海发展,对香港有利,对深圳也有利。

  我相信,深圳是国家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一个排头兵,最成功的城市之一,将来30年也是一样。香港也依赖这个关系,把我们本身的潜力发挥得更好。所以,对将来30年我充满信心,最重要的是,香港和深圳市民要始终保持拼搏的精神。

  曾荫权:1944年10月生于香港。1997年7月1日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位财政司司长。2001年5月任政务司司长。2005年6月,在香港特区第二任行政长官补选中当选,并获国务院任命,任期至2007年6月30日。2007年3月25日,在香港特区第三任行政长官选举中当选。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深圳 30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