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新浪首页

图文:临清贡砖浴火重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30日12:53 嘉兴日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装窑的技术十分讲究。摄影 袁培德

  河水又北。京杭大运河出济宁后从梁山县与阳谷县之间穿过黄河,一路北上进入具有“江北水城”之称的聊城。

  聊城是受运河文化影响很深的地方。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今京杭大运河北段)就流经现在的聊城西部,对隋、唐、宋、金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元代对古运河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特别是开凿了纵贯聊城腹地的会通河,从此聊城漕运发达、商贾云集。这一时期聊城运河可称得上是“舟楫如云、帆樯蔽日”。河中停泊船只接连数里,这样的繁盛一直延续了400多年。

  聊城因“运”而兴,大运河不仅给它带来了四百年的经济繁荣,而且积淀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象一条玉带穿越聊城市区的古运河两岸文化遗迹多如繁星,位于聊城运河西岸有一处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聊城山陕会馆。

  明清时期,聊城成为全国闻名的九大商埠之一,各地的商人都会聚聊城。于是,在运河边建起了这座山陕会馆,当年这里是山西和陕西两地商人进行商务活动和歇脚的场所。在明清时期,象这样的会馆在聊城就有八座之多。

  京杭大运河出聊城继续北上就来到了临清。临清本是鲁西北的小镇,因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繁忙而成了闻名全国的运河沿岸四大商埠之一。就在这个昔日繁华的小镇上,至今还能见到因运河而保留下来的大量历史遗迹,运河钞关就是一个。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上曾有八座钞关,而临清钞关每年向朝廷征收税银达8.8万两,收税位居八大钞关之首。

  明代南北大运河的贯通,引发了沿河地带产业结构的变化,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数临清贡砖最有影响。作为朝廷指定的烧砖基地,临清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工匠技艺代代口授身传,遂使临清的青砖烧造工艺名闻遐迩,根据史料记载,为修建北京城,最多时临清城里聚集的烧制贡砖的工匠达到四、五十万。

  2010年6月初,在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前夕,记者走进了位于临清西陶屯村,见到了“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传承人、72岁的景永祥老人。老人说,他家祖辈从事贡砖烧制这一行当,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他们家祖传的贡砖烧制技艺至今已经传承了200多年。

  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用了十多年时间在北京大兴土木营建皇家宫殿。朱棣钦定在临清建贡砖烧制基地。明清两代,临清境内的砖窑多达数百座,都分布在运河沿岸,窑工多达数十万。前后500多年间,由临清运至北京皇城的贡砖已不计其数。明、清两代修建的北京皇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九门城楼、钟鼓楼、文庙以及王公府邸,所用的全是临清贡砖。故有“临清贡砖撑起了北京皇城 ”的说法。

  景永祥老人说,营建皇城所需贡砖之所以要选在迢迢几百里之外的临清烧造,一是因为临清的土质好。由于黄河的多次冲刷,临清很多地方形成一种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的“莲花土”。这种土细腻无杂质,沙黏适宜,烧成砖后,“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尤其是砖的硬度高达到270号,比许多石头的硬度都高;二是临清的水质好,当时的漳卫河水质清澈,碱性很小,适宜制砖;三是临清傍临京杭大运河,运输极为方便。

  据景永祥老人介绍,临清贡砖烧制工艺十分精致。首先要选取黄河淤积的“莲花土”,经过碎土、过筛后,选出没有杂质的精土放入池中浸泡。浸泡时间需要一年,过滤出细泥膏后,经过人或牲畜的踩踏,去除泥内气泡。然后经过“醒泥”、“摔泥”过程,放入砖模内用板拍打成坯。再将砖坯晾干后装入土窑。装窑后,用豆秸或棉杆烧30天左右,再用水慢慢洇窑,然后出窑。贡砖烧制多达18道工艺流程,而且每道工艺都需要工匠们一丝不苟。

  景永祥老人还说,烧一窑贡砖,需要一个月,也就是说,一孔窑每年最多烧12窑贡砖,产量有限。这些年,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兴起以及古建筑物的修葺,临清贡砖在各地的需求量大增,订单逐年增加,但贡砖产量成了“瓶颈”。“前个时期山东台儿庄古城全面修复,有一个300万元订单的大买卖,但由于产量有限,这个订单愣是没敢接。”

  尽管景永祥经营的贡砖生产基地如今已建了6个窑墩,砖坯基地也扩大到了30多亩,但目前的生产能力依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贡砖曾经书写了历史的辉煌,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强大的生命力。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发展临清贡砖这一文化遗产,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保护计划,设立保护研究机构,建立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加大资金投入,力争使临清成为全国知名的古建筑维修用砖生产基地。

  临清贡砖,一个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技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期待着新生。摄影 记者 袁培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幻灯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