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因为它知道了泊头,它曾是民族工业对抗“洋火儿”的一面旗帜,它曾是计划经济的一个晴雨表,它曾是河北省首批著名商标,它曾是几代人成长过程中的共同记忆,它就是创立于1912年的“泊头火柴”。随着打火机的兴起、火柴市场的日渐萎缩,中国火柴行业集体式微,泊头火柴厂在上世纪末经历改制、兼并扩张,几度挣扎,但回天无力,于2006年宣告破产。昨日上午,泊头火柴厂设备及存货拍卖会再次举行。
继8月5日拍卖会被叫停后,原定于昨日上午进行的泊头火柴厂设备及存货拍卖会又发生流拍。
■ 两次拍卖会相继夭折
受泊头市政府委托,承拍拍卖会的河北亿利达拍卖有限公司沈姓负责人昨日表示,“原定于8月5日上午在泊头市原三井办公楼三楼会议室拍卖原泊头火柴厂设备及存货的拍卖会,在发出公告三日后便被泊头市政府叫停。”原因是泊头火柴厂一些设备将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因而停止了那次拍卖,给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留出时间。
“昨日上午10点30分,第二次拍卖会起拍时间开始后,汇集在拍卖现场门外的25家竞拍者并未按时进场,甚至在拍卖公司宣布拍卖会正式开始竞拍后,门外的竞拍人仍无一方按照规定进场。”主持拍卖会的有关人士透露,当时在拍卖会现场的,除了门外踌躇不进的20家泊头本地竞拍人与5家来自保定、山西等地的外地竞拍人外,还有坐等已久的泊头当地各相关政府部门代表。
大家一番商议下,觉得汇集在拍卖会现场门外的竞拍人如此“团结的表现”对本次拍卖竞标有着提前串通的嫌疑,临近11时,第二次拍卖会宣告流拍。
■ 参拍资产总价值目前仍是个谜
两次拍卖会相继“流产”,泊头火柴厂被拍卖资产到底价值几何?
原泊头火柴厂董事长潘凤华昨日表示,2006年火柴厂破产后,归泊头市政府主持清点并管理,部分设备被文物保护部门移走封存进行保护,被准予拍卖的设备及存货等到底价值多少元,他也不知情。
“由于拍卖会在正式开始时就遇到意外情况,因此,按照拍卖规定,委托拍卖方提供的所拍物资保留价始终在密封袋中。”河北亿利达拍卖有限公司沈姓负责人说,参与拍卖的资产总价值目前仍是个谜,拍卖公司和竞拍人都无权得知。
■ 最快本月内再次开拍
有关人士透露,针对昨日原泊头火柴厂资产拍卖现场出现的突发情况,当日下午,委托拍卖方泊头市政府及涉及到的相关部门、拍卖公司等开会进行了磋商。为了防止下次拍卖遭遇不正当竞拍,各方均给出了一些有效建议。
不过,下次再拍卖定在什么时候,记者尚未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复。河北亿利达拍卖有限公司称,下次开拍时间不会距今太久,最快应该在本月内再次开拍。
现场探访
厂区杂草丛生成了羊群“乐园”
昨日下午,记者冒雨沿着一条泥泞小路,找到了已被摘掉门牌的原泊头火柴厂。
从铁栏栅门往厂区内望去,视线被一人多高的杂草和满院的枣树挡住。看门的已经不是厂里的人,当地一家安保公司两年前派了12名保安三班倒看守这座曾“养着”大半个泊头市的百年老厂。
厂里现有的东西,除了房顶漏雨、窗户不整的几间红砖车间,就剩锈迹斑斑的老车床,以及车床上还未清理干净的火柴棍,印有2006年11月9日最后一批产品出厂时间的合格证。
走在厂区主路上,不论多么用力地呼吸,也再难闻到火柴的味道,只有雨后的潮湿和忽而飘来的羊粪味儿。
一名看门人带记者参观着一个个已经满目疮痍的车床、车间,“因为火柴厂已经停产多年,工人们早就散伙了,厂里的野草从那时候起疯长起来,成了附近散养山羊的秘密‘乐园’。”
■文/本报记者赵雪飞 实习生陈佳慧
■摄/本报记者王勇博
“泊头火柴”的百年足迹
1912年5月
时任民国代总统的冯国璋以四万元现洋入股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解放前第一次改组,公司由此声名大振。
1948年
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晋察冀边区乃至全国最早的公私合营企业之一。
1950年5月
归属国有。“泊头火柴”加快了发展步伐,开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儿”的历史。
1998年10月27日
公司改制重组,正式成立泊头火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先后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国家二级企业、轻工部重点骨干企业,为全国500家最大化学工业之一。“泊头火柴”为全国知名品牌,河北省首批著名商标,享有“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殊荣。
2006年宣告破产。
2012年
泊头火柴厂资产准备拍卖。
泊火”从亚洲第一到连年亏损——
几番挣扎难逃破产命运
从1912年到2006年,泊头火柴厂由出生到强盛到死亡。当新兴的打火机冲击越来越强烈,当火柴市场逐渐萎缩,泊头火柴厂经历了改制,兼并扩张了其他火柴厂,试图与外资合作,但最终因改革不彻底,没有在火柴行业之外寻找自己的后续发展产业,而最终在迟暮时破产。它的痛苦挣扎的失败,有市场的原因,有体制的原因,也有决策的失误。
火柴厂曾养着大半个泊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火柴厂红火的时候,工人们每个月都能拿到200多元的工资、奖金,比当地其他行业多出了一倍还不止,就连厂里的姑娘、小伙在当地找对象都要挑来拣去。”目前担任泊头火柴办事处负责人的原火柴厂人事科科长郭希安说,那时的火柴厂养着大半个泊头。因为当时,泊头当地各街道办、合作社都抢着到火柴厂领糊火柴盒的指标,领了纸盒分发给家庭里老人、妇女,糊得多的家庭挣工钱不比在外上班的工资少。
“家家户户糊纸盒,男女老少糊纸盒,曾是泊头当地一景。”郭希安说,泊头当地很多家庭贫困的孩子是靠家里糊纸盒养大的。
辉煌时日产7亿根火柴
那时候,要想进火柴厂上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偶尔进的新职工大多是职工子弟,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这种用工制度才发生改变,开始从社会上招工,因为工厂产量开始供不应求。
1988年到1998年,是泊头火柴最辉煌的十年。因为从1988年开始,我国当时有一批较著名的大城市火柴厂陆续停产、倒闭,而泊头火柴厂突然发现社会上的火柴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开始依赖泊头厂,增加产能后,产量从80年代末的日产300万盒狂增至90年代中期的日产700万盒,被称为“亚洲最大的火柴厂”。
“当时出厂的火柴按箱(或件)包装,每箱里有100包,每包里有10盒,每盒里有100根火柴。”郭希安说,“现在算当时的日产量,我们厂的工人多了不起呀,那时还没有后来的完全机械化生产线,一根火柴有很多手工作业的环节。日产700万盒火柴,那就是日产7亿根呀!”
兼并扩张难以挽回颓局
河北省相关官员曾在接受采访时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国家放开对火柴每盒2分钱的价格控制,火柴业的发展出现井喷,山东、河南、北京、天津、广州、湖北、河北等地的火柴企业受利益驱动,盲目扩张,致使火柴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火柴企业为抢占市场,拼血本竞相降价,火柴业的红火局面维持了不足三年便转向萧条。
上世纪90年代,开封、安阳、济宁、蚌埠等地的火柴企业相继破产倒闭,只有泊头火柴还在生产着传统火柴,同时走上了低成本扩张之路,先后收购两家已经破产倒闭的外地火柴厂——邢台临西火柴厂和安徽安庆火柴厂。
泊头火柴厂原本希望借此打开全国性的市场,但很快这种愿望便落空了。由于打火机的兴起,当时全国的火柴需求量已经在下滑,木材成本、化工原料成本都在上涨,临西火柴厂生产泊头牌火柴没有多久便再次停产。
而安庆火柴厂由于地处南方,当地工人工资远高于北方的泊头,而且在潮湿气候的南方生产火柴的氯酸钾等昂贵化工原料配比远高于北方,水土不服的泊头火柴最终黯然撤退。
股份制改制 改革不彻底
1998年,泊头火柴厂进行股份制改制。郭希安说:“泊头火柴厂改制时,企业固定资产合计有5767万元,但国家没有从企业拿走一分钱,经过核算,这些资产恰好刚够‘保障在职和离退休职工的基本工资’。这之后,国有股份从企业全面退出,企业变为全员持股,从董事长以下至普通工人按照从80万~2000元不等的出资比例,‘集体买下了火柴厂’。”
改制后,原来每盒100根火柴的包装标准调整为每盒75根,售价不变,节省了部分生产成本。但生产线上仍然日复一日生产着老式的泊头火柴,企业的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改制带给普通工人的好处是可以按月拿到20元的股权分红。即便企业几年来长期亏损,但分红却一直没有停止。背着沉重的体制遗留的包袱,泊头火柴厂坚持着前行。
与外资合作转型不成 迟暮破产
此时,火柴市场逐渐走向夕阳,泊头火柴厂的管理层看到了这种趋势,也曾试图通过与美国合作找出一条新路,但只生产了一批专供轮船上使用的高灵敏度火柴,合作便因种种原因而中断。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火柴厂计划从瑞典火柴集团引进资金和新技术,但外资要对企业控股,工人们坚决反对。
2004年,火柴厂的销售收入比上一年下降了700万元,随后连年亏损。私营小厂虽是“散兵游勇”,但对大厂的冲击日渐激烈。而泊头火柴厂仍紧抱着主业不放,没有寻找后续转型产业,还在靠老本坚持着。
2006年11月,最后一批产品出厂后,这家百年老厂迟暮破产。
■文/本报记者赵雪飞 实习生陈佳慧
■摄/本报记者王勇博
泊火有望住进博物馆
火花收藏者称,火柴的逐渐消失,使火花收藏变得更有价值
中国最大的火柴生产企业——泊头火柴厂,这个曾与“洋火”抗争了近百年的“泊火”面对熄灭的宿命。就泊头火柴厂工业遗产保护问题,泊头市文保所负责人透露,当地将设专门的火柴博物馆。
■ “泊火”未进工业遗产名单
有着百年历史的泊头火柴厂在“熄火”之后,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吗?记者采访得知,2009年河北省文物部门曾对全省工业遗产进行摸底调查。泊头火柴厂有百年历史、有很高的价值,但因其一直处于工业生产运营中,未被列入文保单位、工业遗产名单。
“我们曾建议当地部门将其作为一处工业遗产加以保护、利用。”省文物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绍,“由于它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文物部门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只能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但具体如何保护、处理是由当地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
就泊头火柴厂工业遗产保护问题,泊头市文保所所长李元华日前透露,当地将设立专门的火柴博物馆。“目前因实际条件不成熟,火柴博物馆做到何种程度还无法估计。”
■ 被定为几级文物保护待批
“打火机的出现使得泊头火柴销声匿迹,但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首要问题是把泊头火柴厂的工艺、设备尽量保存下来。”负责封存、清点原泊头火柴厂生产设备的李元华昨日告诉记者,目前当地文物部门已对“泊火”主要火柴生产设备进行了保护,将在泊头市博物馆设立专门的展馆进行展示。
据了解,被保护、封存的工业文物包括研磨火柴头主要成分氯酸钾等设备。至于这些工业文物被定为几级保护文物,尚在等待上级文物保护部门的批示。
那些年,引以为傲的河北名牌
小小一盒泊头火柴承载着几代人记忆,随着“泊火”熄灭,我们也看到了烙刻时代印记的河北老名牌的没落。
昨日,河北省品牌战略促进会秘书长武志辉接受采访时,细数多年来河北老名牌的没落与重生——
■ 旭日升:盲目扩张拖垮“冰茶大王”
说起河北享誉全国的轻工名牌,不能不提到“旭日升”。武志辉介绍,河北旭日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提出“冰茶”概念,全国市场份额曾达70%。
但随着“统一”、“康师傅”等茶饮料的推出,旭日升集团盲目扩张问题开始显现,随后如流星般陨落。
■ 三利:伸出扩张“触角”再创辉煌
武志辉说,上世纪90年代,河北三利集团生产的毛线曾是“妈妈族”织毛衣的首选。但三利集团并没有局限于毛纺业,而是不断向金融证券业、投资咨询业、乳业、家居制品等领域发展,最终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 乐凯:不做“胶卷之王”后路更宽
武志辉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媒体曾报道“当今世界只有四个国家生产彩色胶卷——美、日、德、中。中国只有乐凯。”1995年,乐凯以“中国胶卷之王”姿态登上行业宝座。
时过境迁,今年9月5日,乐凯公司发出公告:停产彩色胶卷。胶卷完了,乐凯还能干什么?“目前我们的双面像纸技术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同时仍在研发3D像纸技术。”乐凯上市后第四任掌门人李跃昌面对质疑表示。
采访临近结束时,武志辉给出了老企业“葆青春”秘方:维护品牌,多业发展,通过企业整合实现发展。
特写
“火柴艺术,画上句号了”
“内地火柴厂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期——火柴厂达130余家,年产量达3000多万件。”昨日,石家庄市博物馆“中外火柴火花展”展厅内,72岁的河北收藏爱好者孙祥鹤告诉记者,收集火柴火花50多年的他“最后一次去泊头火柴厂是15年前,本希望收集一些艺术火花,但‘泊火’以普通火柴为主,并没有收获。当时的‘泊火’已出现衰败迹象,单一性是让市民忽略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火柴厂如今大部分转产或倒闭。火柴的逐渐消失,使火花收藏变得更有价值。”望着火花展品,孙祥鹤轻轻叹息,“收藏火柴、火花艺术该画上句号了。这是大势所趋,是好事,后人只能通过藏品了解火柴了。”
■文/本报记者高其伦 陈泽惠 实习记者刘晏
■摄/本报记者王勇博 实习记者刘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