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我看“郭德纲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06:00 光明网
■马承钧

  新年伊始,郭德纲的名字商量好似地一齐在各种媒体亮相,“听郭德纲相声去”忽然成了京城人士的时尚语,令人倍感新鲜。正好春节中一位在京工作的朋友来访,话题自然扯到郭德纲身上。谁料这位亲友正是一位郭的“钢丝”,他先不无自豪地掏出一张郭的名片递给我,这一看直让我耳目一新、为之一振——但见名片上书:“北京德云社·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无形中一种洒脱、谦恭和睿智立马感染了我。

  尽管已从媒体陆续读到一些郭德纲的资讯,但朋友之言毕竟是第一手资料,我还是听得津津有味。他说,现如今天桥“乐茶园”变成京城一大奇观,想看郭德纲演出真的是“一票难求”;听郭氏

相声总是“包袱”不断、让人“一笑到底”;许多北京人异口同声将郭德纲推举为“相声界新一代旗手”……总而言之,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炙手可热,“郭德纲现象”已经呼之欲出了!

  郭德纲缘何炙手可热?“郭德纲现象”说明了什么?我想,这实在是很值得相声界乃至整个文艺界和文化界认真研究和借鉴呢。

  相声是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民间文艺,历来受人欢迎,但这些年相声却徒唤奈何地滑坡、“式微”了。相声的衰落原因多多,我以为最主要因素恐怕还在相声界本身——许多“笑星”热衷于走穴、上电视、上晚会或者改行演小品、当主持、做嘉宾、拍电影甚至当老板了,如此折腾之下相声哪有不“式微”的道理?来自天津的相声传人郭德纲,却老老实实练口功磨绝活,自1995年起十年如一日在北京的大小茶馆“设摊”说相声,坚守“小剧场”,甘当小演员,不为名利所惑所动所累,终于“一夜之间”震动京城名扬四海!这说明,搞艺术尤其是大众艺术,离不开舞台、离不开观众,只有与观众近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才能百炼成钢有所作为。文艺如此,其他行业不也如此么?

  郭德纲成功的关键所在,是坚持相声传统的“平民路线”,说老百姓喜欢的“段子”。听郭德纲的相声,内容几乎全为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想当“大款”的小伙子、爱吹牛的小市民、农民工的喜怒哀乐、老街坊的家长里短以及300路公交车、什刹海酒吧街、驴肉火烧炸酱面……郭氏相声继承了侯宝林、马三立的优秀传统,又勇于创新和改革,与时俱进地将相声推向了一个新的天地。他自任“版主”在互联网上创立的“相声公社”,一经推出就赢得无数网民的好评,短期内便人气骤增,其中多数是大学生、年轻白领、

公务员、企业家甚至外国
留学
生和驻华人员,许多网民发表评论称“郭德纲的相声堪可与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一决雌雄”,这无疑是对郭德纲的最高赞赏,也是中国相声的方向与殊荣!

  “梅花香自苦寒来”,郭德纲的成功自然有一个觉醒和奋斗的过程。刚当“京漂一族”时,他也曾急功近利,也想当“大腕儿”、也做发财梦,但无情的现实将他敲醒了!从此他下决心丢掉幻想、回归小剧场,十年磨一剑,踏踏实实说相声。当他听说一位90岁老先生过寿辰的愿望就是到茶馆听他说相声,许多人不远千里赶到北京听他说相声时,他感动了:“只要观众愿意,我要永远说相声一直到死!”当某些媒体出现“相声大师”、“振兴有望”等言词时,郭德纲又惶惶不安,他说“相声的振兴要靠大家,我充其量只能振动一下罢了”。但愿郭德纲不会被眼下几乎泛滥的溢美“捧杀”,荣辱不惊戒骄戒躁,真正“为相声而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