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中国崛起,如何应对重大国际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11:48 新华网

  文/庞中英

  3月份中国政治生活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即将召开的一年一度的“两会”。今年中国“两会”之于世界的特殊意义在于,它将为一个正在崛起并正在改变世界政经格局的新兴大国,规划出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未来5年是中国发展、改革和进步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是否有利于中国,相信是许多人十分关心的问题。

  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仍然是谋求稳定与和平的国际环境。但是,国际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必须更加密切地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这里暂且不谈国际趋势的有利方面,而是强调如下一些重大国际挑战。

  首先,我们尚未解决好如何让世界体系和平地接受、容纳中国崛起的问题。

  国际社会深感中国的“大国化”和“中国挑战”。中国已经成为介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新兴大国。中国必须更深入地融入国际体系,但是,融入国际体系(成为国际体系的成员)不是目的。中国要参加大国议事日程,而且要使用发言权,影响世界规则的制定。“发展中世界”将决定中国的未来。仅仅从资源、市场和政治支持的角度,中国将越来越依赖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在分化的世界中“夹缝生存”是个大课题。

  其次,中国需要继续增加“中国机会论”和降低“中国威胁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继续欢迎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机会论”,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继续深化。与此同时,“中国威胁论”仍将盛行。

  无论是“中国机会论”,还是“中国威胁论”,都是中国成长为大国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威胁论”的主要思想根源根深蒂固。“中国威胁论”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对华政策形成中的一个因素。

  第三,中国经济将面对更大的全球竞争。这种竞争本来是全球经济中的正常现象。中国的竞争对手不仅来西方国家,而且来自作为新兴力量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总统布什在2006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到美国要与中国展开竞争:“在多变的世界经济中,我们看到了的竞争对手,中国和印度。”西方舆论已经越来越多地把中国和印度相提并论。实际上,印度等新兴大国正在快速地赶上中国。许多人认为,“印度经济能够和可能超过中国”。

  第四,与中国“利害相关”的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和地区体系,将可能更加协调地应对中国的崛起。在这种协调行动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亚洲的新的权力平衡(均势)局面的形成。美国将更多地借助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力量牵制中国影响的扩大,而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尤其是其中的中小国家将更乐见亚洲的大国力量相互制衡。它们在利用中国发展提供的机会的同时,却不会谋求深化与中国的战略关系,以免未来不得不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取舍。

  第五,如何处理中美关系将仍然是中国外交的最大难题。美国将更加全面地应付中国的崛起,在中国转型中施加其影响。中国将面对更大的美国压力。

  东亚已经成为美国的战略重点。美国正在进行的“外交转型”的中心之一也是中国。这些年来,美国针对中国的各种经济和安全机制不断健全。在经济方面,美国不满中国的货币改革和贸易政策,要求中国全面落实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改革汇率机制、降低对美贸易赤字、对美承担更大的经济责任。而在安全方面,美国将通过各种手段使中国根本不可能成为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国家。

  第六,当一个大国全面进入世界后,这个世界的冷暖和危机将更直接影响这个大国。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资源,尤其是能源的需求不可避免地扩大。能源安全将始终是中国崛起中的普遍关切。而世界经济,尤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和全球金融体系的波动,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牵一发动全身的后果。

  第七,中国如何在全球化下发展本土经济。目前的中国经济,外资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中国还没有本土资本和技术为基础的世界级公司,所谓“中国制造”完全是中文的误解,正确地理解,它不过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截至目前,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的收益主要是工资和税收等,但其人力、资源和环境代价高昂。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全球化故事”还尚未成功。中国经济仍需努力。

  最后,由于中国现代化已经带来巨大的生态影响,国际上要求中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将持续增加。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5年,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将面对许多重大全球挑战。我们只有应对好这些挑战,才能为中国进一步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来源:《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