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可否少些鼓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10:06 东方网 | |||||||||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就要开幕了,这使我又不禁叨念起鼓掌的问题来。因为两会涉及鼓掌。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鼓掌多有异化,真真假假,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有“情动于中发于外”的,也不乏厚着脸皮讨要来的,不讲道义欺骗的,不顾廉耻收买的。因此,掌声普遍掉价,普遍不被欣赏,有的甚至被嗤之以鼻。这也难怪,再好的东西,一掺杂
勿庸讳言,两会鼓掌过滥的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去年两会结束后,我曾经与一位政协委员交流过,问他感受如何,他说了“震动颇大”之后,跟着就补上一句“听完报告,两手就麻木。”显然,他是很反感过滥鼓掌的。近年来,在对中央重要会议的报道方面,有些明显走偏,有的记者不是抓会议的主旨报道,而是潜心甘当“鼓掌工作者”、“鼓掌统计员”,对领导报告过程中鼓掌次数、鼓掌时间、鼓掌音量,一一准确记录、详细报道。又是多少多少次,又是每次鼓掌潮起于什么章节话句、几时几分几秒,甚至用秒表和分贝仪计量每次掌声的时间长度和音量高低,持续多少分多少秒,高达多少多少分贝,还要点缀诸如“赢得”、“热烈”、“动情”、“雷动”、“雷鸣”、“长时间”、“经久不息”之类烘托语词。受众看到这样的报道感受如何?实话实说,只觉得“腻歪”。这样的报道,除了炒作气氛,点缀喜庆,煽鼓谀情,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惟有负面导向,诱导人追逐虚荣浮华。这也就难怪诟病迭起了。 据去年中新社联合国2月14日电,“安理会会议上不许鼓掌,情人节也不例外。”两会是国家最高层次的会议,目的是议论国是、决定国策,应该多来些实,少弄些虚的,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联合国安理会的做法,“不许鼓掌”?如果想照顾一下“中国特色”,可不可以少鼓一些,抑或仅在结束时礼节性地鼓一鼓。这样做,求真务实,最起码,可以节约会议时间,提高会议效率,避免与会者叫喊“手麻臂痛”。 坊间流行语说,“领导讲话,没有不重要的。”开会不鼓掌,并不意味报告不重要,也不能说明听众不欢迎。绝对禁绝鼓掌,似乎苛刻了些。不过,倘若过滥,务必适得其反。苏北老家的民谚说:“好话三遍狗都嫌。”意思是,再好听的话,如果重复三遍,那就连狗都会讨厌。鼓掌也是一样,再不鼓不可的、再振奋动听的鼓掌,一多就庸俗,就惹人烦。所以,建议两会的鼓掌少些,少些,再少些。希望代表和委员们在谋划国家大政方针上多用些脑筋,少在鼓掌上耗些精力。 尤其是,希望有幸参加两会采访的堂堂的新闻记者、“无冕之王”,要积极地去采写报道有价值的新闻,再不要甘当无聊卑琐的“鼓掌工作者”和“鼓掌统计员”。新闻媒体更不要报道无实际意义的鼓掌新闻,免得大煞风景,遭国人嗤鼻。作者:石飞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