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普京访华专题 > 正文

民间交流润滑中俄战略伙伴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01:53 新京报

  昨晚,中国“俄罗斯年”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开幕式。在昨天下午同普京会谈时,胡锦涛表示,“把扩大人文交流与合作作为中俄世代友好的重要基础,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加强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上,中国“俄罗斯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政治举措,表明了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正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

  以人文领域为平台,展开广泛的文化学术交流,对今天的中俄两国人民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然而,它又是中俄两国曾经友好交往的传统领域。上世纪前半叶,苏俄的新文化曾强烈地吸引着大批中国青年,能够奔赴当时的莫斯科学习,是多么荣耀的事。苏联文学、戏剧音乐、哲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之广,是众所周知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中苏友好关系热度只要看一看中国妇女身上的“列宁装”,就可见一斑。

  这一颇为成功的文化交流,直到今天仍然为一些过来人津津乐道。前不久几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里,就采用了某些苏联时期音乐的雄浑低沉旋律,在不少人听来,是很有些亲切感的。正如一位俄罗斯学者所说:“时间最短、最有效的了解方式就是通过文化交流。好的书,好的电影、戏剧和音乐有时候会比一百个外交家和一千个宣言起的作用更大。”

  应该说,中俄上世纪的交往主要是以苏俄的文化影响为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影响。今天,中俄两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国都不同程度地摒弃了过去的一些东西,开始了新的征程和新的探索。两国的国家关系与过去的关系大不相同,共同利益和争取双赢的共同目标,成为了构筑两国关系的基础。在这样的新背景下,中俄两国如何开展深入的民间交流,的确是一个新的课题。尤其是两国都处在多元的、全方位的信息社会中,民间的自主选择和交流,使得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交流方式变得不合时宜,如何吸引、用什么吸引民众,是决定由两国政府推动的文化交流最终效果的关键。

  普京在访问中国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专访时说,目前中俄“对于彼此的总体印象在相当大程度上仍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之上”,所以,“使两国公众近距离地了解当今俄罗斯和中国的现实生活,以及两国近年来取得的巨大积极成就非常重要”。

  也正因此,双方互办“国家年”,举办一系列规模宏大、多姿多彩的活动,可以使两国人民更加接近,用新的理念和行动来丰富俄中创造性合作的内涵,并最终使俄中战略伙伴关系提高到更高水平。

  的确,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要积极健康地发展下去,两国人民的交流是不能忽视的。两国人民更不该疏远隔膜,因为中俄两国是近邻,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扩大,人民之间的交往会更频繁更直接,对彼此文化风俗的理解越深,交往起来就更容易,障碍就更少些。

  过去的传统友好,是今天友好交往的重要资源,应该珍惜和保护。曾经发生过的就总会留下印迹,它使今天的理解变得容易、似曾相识。中俄两国上层的交往和沟通,正是得益于这样的理解和似曾相识。但愿中俄民间交流,也能以似曾相识为基础,这样会使共同语言越来越多。

  相关专题:普京访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