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身体力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06:00 光明网 | |||||||||
缪迅 近期,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鼓励高校毕业生走上市郊的中小学讲台,当光荣的人民教师,为市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贡献。3月17日,在上海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市郊教师招聘会上,应者云集,出现了一万两千名应届毕业生争先恐后地“抢”一千两百个教师岗位的可喜景象。这在以前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从电视报道上看到,来争聘市郊教师的大学毕业生中,有不少是复旦、交大、华东
确实,包括上海郊区在内的农村和基层单位,可以说是一大片孕育无限生机和希望的热土,太需要广大高校毕业生去那里施展才华,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些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严峻、城市人才需求相对饱和、而农村和基层却人才匮乏的大背景下,到基层和农村就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作为求职的选择。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8.3%的人愿意到乡镇、农村以及城市的社区、街道等基层单位工作。 笔者认为,扎根基层,是大学生自身更好更快成长的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同时,扎根基层,也可以体味别样的人生,与广大人民群众“亲密接触”,了解社会、民情,无疑可丰富人生阅历。相信这也是很多大学生乐意到基层去的原因之一。 对大学生而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过去。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每年都以60万的数量增加,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增加到280万,2005年达到340万,2006年达到了420万。今后几年还将以几十万人的数量增加。而2006年全国新增就业岗位800万,其中的500万要确保用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这个庞大数字。 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和农村就业,是其求职日益趋向务实的一种理智表现,也是其渴望学有所用的一种积极心态。而且,也切切实实地体现了我们的大学生是可爱的、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一代青年才俊。他们的择业选择体现了他们具有“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辛勤劳动为荣”和“以艰苦奋斗为荣”的高度自觉和坚定信念,我们欣喜地看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身体力行的行动规范和做人准则。 应该看到,鼓励和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就业,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年轻一代人才的成长。如果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到基层,远离农村,就很难真切和客观地了解国情、民情,就很难真正地融入社会。此外,发挥所学的知识和才干,在社会的第一线、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服务人民群众,奉献青春年华,这对大学生来说,是值得终生为之骄傲和自豪的。 当然,在鼓励和提倡大学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乐于到基层到农村就业,也需要我们的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政策上的适当倾斜和支持。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为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市郊学校任教,在政策中予以充分的支持,解除了赴农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的不少“后顾之忧”。同时,社会方方面面都应给予到基层、到农村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在待遇上给予适当的倾斜,这对推动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去工作无疑是颇具吸引力的。如此一来,相信到基层和农村就业,对广大大学毕业生来说,将不再“视如畏途”。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会看到,在基层和农村锻炼和工作,其成长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其人生的乐章也将充满精彩,从而满怀信心、满怀豪情地欣然踏上征途。 相关专题: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